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化学纤维工业论文--合成纤维论文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19页
    1.1 引言第13-14页
    1.2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第14-16页
        1.2.2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应用第15-16页
    1.3 纳米氧化锌的结构、性能及应用第16-17页
        1.3.1 纳米氧化锌的结构第16页
        1.3.2 纳米氧化锌的性能及应用第16页
        1.3.3 纳米氧化锌的分散第16-17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案第17-19页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页
        1.4.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第17-18页
        1.4.3 课题实验设计方案第18-19页
第二章 纳米氧化锌在DMAC溶剂中的分散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20页
    2.2 实验部分第20-22页
        2.2.1 主要实验原料和仪器第20-21页
        2.2.2 实验方案及过程第21-22页
        2.2.3 纳米氧化锌分散性能测试方法第22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2-30页
        2.3.1 分散剂的种类对纳米氧化锌分散效果的影响第22-25页
        2.3.2 分散剂的质量分数对纳米氧化锌分散效果的影响第25-27页
        2.3.3 超声波的时间对纳米氧化锌分散效果的影响第27-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及表征第31-46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实验部分第31-33页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31-32页
        3.2.2 聚丙烯腈纺丝液的制备第32页
        3.2.3 PAN/ZnO复合纺丝液的制备第32页
        3.2.4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制备第32-33页
    3.3 PAN/Zn O纳米复合纤维的表征第33页
        3.3.1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SEM)第33页
        3.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3页
        3.3.3 热重分析(TG和DTG)第33页
        3.3.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33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3-43页
        3.4.1 纺丝电压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第33-35页
        3.4.2 纺丝接收距离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形貌的影响第35-36页
        3.4.3 纳米氧化锌的质量分数对PAN/ZnO纳米复合纤维形貌的影响第36-39页
        3.4.4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39-41页
        3.4.5 热重分析(TG和DTG)第41-43页
        3.4.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第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6页
第四章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第46-56页
    4.1 实验仪器第46页
    4.2 测试方法第46-4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7-52页
        4.3.1 取样方向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第47-49页
        4.3.2 夹持距离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第49-51页
        4.3.3 试样宽度对聚丙烯腈纳米纤维拉伸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4.4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拉伸性能第52-55页
        4.4.1 测试方法第52-53页
        4.4.2 结果与分析第53-55页
    4.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其他性能测试与分析第56-69页
    5.1 实验仪器第56页
    5.2 纳米复合纤维的抗静电性能测试第56-59页
        5.2.1 测试方法第56-57页
        5.2.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7-59页
    5.3 PAN/ZnO纳米复合纤维的热延伸性能测试第59-65页
        5.3.1 测试方法第61-62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62-65页
    5.4 纳米复合纤维的吸湿性能测试第65-67页
        5.4.1 测试方法第65-66页
        5.4.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6-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9-72页
    6.1 结论第69-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附录第75-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82-83页
致谢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极石母粒/PET功能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阆中古城气候适应性营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