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再设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文化创意产业大力发展形势 | 第12页 |
1.1.2 泉州提线木偶重新受到重视 | 第12页 |
1.1.3 泉州提线木偶市场广阔 | 第12-14页 |
1.2 相关概念阐述 | 第14-16页 |
1.2.1 泉州提线木偶戏与提线木偶 | 第14-15页 |
1.2.2 再设计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4 相关文献研究 | 第17-21页 |
1.4.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第17-19页 |
1.4.2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第19-21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1页 |
1.6 课题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1-23页 |
1.6.1 课题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6.2 课题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2 泉州提线木偶分析 | 第23-38页 |
2.1 泉州提线木偶历史发展 | 第23-24页 |
2.2 木偶类型与创新 | 第24-29页 |
2.2.1 木偶的类型 | 第24-25页 |
2.2.2 各类木偶发展与创新 | 第25-29页 |
2.2.3 小结 | 第29页 |
2.3 泉州提线木偶特点 | 第29-34页 |
2.3.1 深厚的文化底蕴 | 第29-30页 |
2.3.2 人物题材具有地域性 | 第30-31页 |
2.3.3 具有系统的线规 | 第31-32页 |
2.3.4 灵活性 | 第32-34页 |
2.4 泉州提线木偶面临困境 | 第34-36页 |
2.4.1 文化环境层面 | 第34页 |
2.4.2 工艺层面 | 第34-35页 |
2.4.3 教育层面 | 第35页 |
2.4.4 人才层面 | 第35-36页 |
2.5 泉州提线木偶再设计思考 | 第36-37页 |
2.5.1 泉州提线木偶再设计优势与可行性 | 第36页 |
2.5.2 再设计思路 | 第36-37页 |
2.6 实地调研总结 | 第37-38页 |
3 用户调研 | 第38-48页 |
3.1 调研说明 | 第38-41页 |
3.1.1 调研目的 | 第38页 |
3.1.2 调研内容 | 第38页 |
3.1.3 调研对象 | 第38-41页 |
3.2 问卷设置 | 第41页 |
3.2.1 问题设置 | 第41页 |
3.2.2 问卷分类 | 第41页 |
3.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41-42页 |
3.3.1 问卷发放 | 第41页 |
3.3.2 问卷回收 | 第41-42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42-46页 |
3.4.1 个人信息分析 | 第42页 |
3.4.2 认知情况分析 | 第42-44页 |
3.4.3 用户对于再设计偏好情况 | 第44-46页 |
3.5 构建需求模型 | 第46-47页 |
3.6 调研小结 | 第47-48页 |
4 面向用户需求产品族规划 | 第48-64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产品族 | 第48-52页 |
4.2.1 产品族概述 | 第48-52页 |
4.3 产品平台 | 第52-54页 |
4.3.1 产品平台划分 | 第52-53页 |
4.3.2 模块化产品平台 | 第53-54页 |
4.4 泉州提线木偶模块化产品平台创建 | 第54-63页 |
4.4.1 人体木偶解构分析 | 第54-60页 |
4.4.2 模块划分 | 第60-63页 |
4.4.3 个性化定制流程 | 第63页 |
4.5 小结 | 第63-64页 |
5 泉州提线木偶再设计实践 | 第64-83页 |
5.1 设计定位 | 第64页 |
5.2 再设计分析 | 第64-65页 |
5.3 设计方案 | 第65-82页 |
5.3.1 人物题材选取 | 第65-69页 |
5.3.2 功能类型类别与转换 | 第69-73页 |
5.3.3 功能模块配置 | 第73-75页 |
5.3.4 木偶结构分析 | 第75-80页 |
5.3.5 设计尺寸图 | 第80-81页 |
5.3.6 简易操作示例解析图 | 第81-82页 |
5.4 设计实践总结 | 第82-83页 |
6 课题研究成果与后续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6.1 课题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6.2 后续研究建议与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著作倩况 | 第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获奖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