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认证的密钥协商协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双方密钥协商协议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三方密钥协商协议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群密钥协商协议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4 安全理论的发展 | 第19-2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础知识 | 第21-29页 |
2.1 安全密钥协商协议的基本设计原则 | 第21-22页 |
2.1.1 高可靠性是密钥协商协议的第一原则 | 第21页 |
2.1.2 在满足可靠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性能 | 第21-22页 |
2.1.3 尽量避免使用时间戳 | 第22页 |
2.1.4 安全假设越少越好 | 第22页 |
2.2 常见的攻击手段 | 第22-23页 |
2.3 身份认证相关技术 | 第23-27页 |
2.4 相关密码学组件 | 第27-28页 |
2.4.1 基础数学知识 | 第27页 |
2.4.2 常见的时间困难问题[58] | 第27-28页 |
2.4.3 随机预言模型和标准模型 | 第28页 |
2.5 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一种基于属性的单轮认证密钥协商方案 | 第29-36页 |
3.1 安全模型 | 第29-31页 |
3.1.1 SAKAP | 第29页 |
3.1.2 安全性 | 第29-31页 |
3.2 新方案 | 第31-32页 |
3.3 安全性分析 | 第32-34页 |
3.4 性能分析 | 第34-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身份认证的群密钥协商协议 | 第36-46页 |
4.1 初始化阶段 | 第36页 |
4.2 密钥协商阶段 | 第36-39页 |
4.3 成员变化节点 | 第39-43页 |
4.3.1 加入子协议 | 第39-41页 |
4.3.2 离开子协议 | 第41-43页 |
4.4 安全性分析 | 第43-44页 |
4.4.1 未知密钥安全性 | 第43页 |
4.4.2 身份认证性 | 第43页 |
4.4.3 前向安全性 | 第43页 |
4.4.4 密钥泄露伪装攻击的抵抗性 | 第43页 |
4.4.5 密钥控制 | 第43-44页 |
4.5 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4.6 小结 | 第45-46页 |
总结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