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息安全保障问题研究--以电信网络诈骗案为例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4页 |
| 1.6 创新点与难点 | 第14-16页 |
| 2 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概述 | 第16-18页 |
| 2.1 个人信息的内涵 | 第16页 |
| 2.2 信息安全的内涵 | 第16-17页 |
| 2.3 个人隐私的内涵 | 第17页 |
| 2.4 个人信息与个人数据的关系 | 第17-18页 |
| 3 个人信息安全的电信网络诈骗案概述 | 第18-23页 |
| 3.1 电信网络诈骗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 3.1.1 电信网络诈骗概念 | 第18页 |
| 3.1.2 电信网络诈骗主要特点 | 第18-19页 |
| 3.2 典型电信网络诈骗案基本案情 | 第19-20页 |
| 3.2.1 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 | 第19-20页 |
| 3.2.2 清华教授被骗案 | 第20页 |
| 3.3 案情分析 | 第20-21页 |
| 3.4 电信网络诈骗打击难点 | 第21-22页 |
| 3.4.1 犯罪成本低 | 第21页 |
| 3.4.2 作案前期准备充分 | 第21-22页 |
| 3.4.3 犯罪涉及多地区多部门 | 第22页 |
| 3.5 电信网络诈骗防控最新进展 | 第22页 |
| 3.6 个人信息安全现状 | 第22-23页 |
| 4 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3-30页 |
| 4.1 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 4.1.1 政府监管层面 | 第23-24页 |
| 4.1.2 法律层面 | 第24-25页 |
| 4.1.3 行业层面 | 第25页 |
| 4.1.4 个人层面 | 第25-26页 |
| 4.2 个人信息安全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6-30页 |
| 4.2.1 政府监管层面 | 第26-27页 |
| 4.2.2 法律层面 | 第27-28页 |
| 4.2.3 行业层面 | 第28页 |
| 4.2.4 个人层面 | 第28-30页 |
| 5 保障个人信息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 第30-35页 |
| 5.1 健全政府监管机构 | 第30-32页 |
| 5.1.1 确立完善的监督体制 | 第30页 |
| 5.1.2 加大公安机关的执法力度 | 第30-31页 |
| 5.1.3 完善对网络安全服务商的监督机制 | 第31页 |
| 5.1.4 建立健全个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第31-32页 |
| 5.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 5.2.1 加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 | 第32页 |
| 5.2.2 完善相关行业立法 | 第32页 |
| 5.2.3 强化刑事立法 | 第32-33页 |
| 5.2.4 推动制定专门法 | 第33页 |
| 5.3 加强电信、金融等行业自律 | 第33页 |
| 5.3.1 完善行业内部管理制度 | 第33页 |
| 5.3.2 加强行业技术研发 | 第33页 |
| 5.4 提高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 第33-35页 |
| 5.4.1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 第33-34页 |
| 5.4.2 加强公民自我维权意识 | 第34-35页 |
|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后记 | 第39-4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