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镍基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绪论第12-36页
    1.1 概述第12-13页
    1.2 燃料电池概述第13-20页
        1.2.1 燃料电池的特点第13-14页
        1.2.2 燃料电池的分类第14-17页
        1.2.3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第17-19页
        1.2.4 碱性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第19-20页
        1.2.5 电催化甲醇氧化电极材料电化学测试方法第20页
    1.3 电化学电容器概述第20-23页
        1.3.1 电化学电容器结构第21页
        1.3.2 电化学电容器储电原理第21页
        1.3.3 电化学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1-22页
        1.3.4 电化学电容器测试方法第22-23页
    1.4 电化学电解水产氧概述第23-26页
        1.4.1 电催化产氧电极材料研究现状第24-25页
        1.4.2 含镍电催化产氧材料的研究现状第25-26页
    1.5 课题的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7页
    参考文献第27-36页
2 掺杂石墨烯的镍磷氧复合材料在电催化甲醇氧化和水氧化产氧中的应用第36-58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实验部分第37-39页
        2.2.1 主要实验试剂第37页
        2.2.2 主要实验仪器第37页
        2.2.3 催化剂的制备第37-38页
        2.2.4 电催化甲醇氧化性能第38页
        2.2.5 电催化水氧化产氧性能第38-39页
        2.2.6 表征第3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9-54页
        2.3.1 掺杂石墨烯的镍磷氧复合材料的结构表征第39-45页
        2.3.2 掺杂石墨烯的镍磷氧复合电极对电催化甲醇氧化性能研究第45-50页
        2.3.3 掺杂石墨烯的镍磷氧复合电极对电催化水产氧性能研究第50-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3 磷化镍/石墨烯复合材料在电催化甲醇氧化和水氧化产氧中的应用第58-72页
    3.1 引言第58页
    3.2 实验部分第58-60页
        3.2.1 催化剂的制备第58-59页
        3.2.2 电催化甲醇氧化性能第59页
        3.2.3 电催化水氧化产氧性能第59页
        3.2.4 表征第59-6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0-68页
        3.3.1 磷化镍/石墨烯材料的结构表征第60-63页
        3.3.2 磷化镍/石墨烯复合电极对电催化甲醇氧化性能研究第63-66页
        3.3.3 磷化镍/石墨烯复合电极对电催化水产氧性能研究第66-68页
    3.4 本章小结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4 掺硼氧化镍在电化学电容器中的应用第72-86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2 实验部分第73-75页
        4.2.1 主要实验试剂第73页
        4.2.2 主要实验仪器第73-74页
        4.2.3 催化剂的制备第74页
        4.2.4 B-NiO电极的制备和电化学测试第74页
        4.2.5 表征第74-7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5-81页
        4.3.1 B-NiO的结构表征第75-78页
        4.3.2 B-NiO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78-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5 介孔磷酸镍与含硅磷酸镍在电催化水氧化产氧中的应用第86-98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实验部分第87-89页
        5.2.1 主要实验试剂第87页
        5.2.2 主要实验仪器第87-88页
        5.2.3 催化剂的制备第88页
        5.2.4 电催化水氧化产氧性能第88页
        5.2.5 表征第88-8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89-95页
        5.3.1 介孔磷酸镍与含硅磷酸镍催化剂结构表征第89-90页
        5.3.2 介孔磷酸镍与含硅磷酸镍复合电极对电催化水产氧性能研究第90-93页
        5.3.3 不同掺硅含量NiPO-2 电极对电催化水产氧性能研究第93-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6 结论第98-102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第98-99页
    6.2 本论文创新点第99页
    6.3 存在问题第99-102页
致谢第102-10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104-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维纳米材料表面改性及其在电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郊区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