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引言 | 第13-25页 |
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3 研究问题 | 第16页 |
4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6-21页 |
4.1 心理健康概念 | 第17页 |
4.2 心理健康传播 | 第17-18页 |
4.3 校园暴力 | 第18-19页 |
4.4 心理健康和校园暴力事件的联系 | 第19页 |
4.5 框架理论阐述 | 第19-21页 |
5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5.1 以中青在线为取样框 | 第21-22页 |
5.2 样本检索 | 第22页 |
5.3 类目设置 | 第22-25页 |
第一章 宏观框架:事件报道为主政策讨论为辅 | 第25-32页 |
1.1 心理健康议题占比居中略靠后 | 第25-26页 |
1.2 报道数量在曲折中同步增加 | 第26-28页 |
1.2.1 特征呈现 | 第26-27页 |
1.2.2 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1.3 体裁以专稿为主 | 第28-30页 |
1.4 消息来源双向互动 | 第30-32页 |
1.4.1 心理健康导向下以专家学者为主 | 第30页 |
1.4.2 校园暴力报道中以政府话语为主 | 第30-32页 |
第二章 特殊框架:校园暴力报道中的心理健康图景 | 第32-52页 |
2.1 人文主义下的情感框架 | 第34-39页 |
2.1.1 传播视角:内聚焦下的感同身受 | 第36-37页 |
2.1.2 呈现方式:叙述和图片为主 | 第37-38页 |
2.1.3 新闻价值:转型期中的情感疏导 | 第38页 |
2.1.4 报道基调:彰显人文关怀 | 第38-39页 |
2.2 和谐旋律中的社会支持框架 | 第39-44页 |
2.2.1 传播视角:多重聚焦下的矛盾凸显 | 第41-42页 |
2.2.2 呈现方式:DEE结构为主 | 第42页 |
2.2.3 新闻价值:经济社会中奏响和谐之音 | 第42-43页 |
2.2.4 报道基调:淡漠和温情的碰撞 | 第43-44页 |
2.3 法制威严下的认知框架 | 第44-47页 |
2.3.1 传播视角:固定内聚焦和零聚焦的结合 | 第45-46页 |
2.3.2 呈现方式:调查和采访为主 | 第46页 |
2.3.3 新闻价值:彰显舆论和法律的互相促进 | 第46-47页 |
2.3.4 报道基调:强调法治威严 | 第47页 |
2.4 贯穿始终的道德框架 | 第47-52页 |
2.4.1 传播视角:不定聚焦下的心灵审判 | 第49页 |
2.4.2 呈现方式:评论和建议为主 | 第49-50页 |
2.4.3 新闻价值:多元价值下的道德认同 | 第50-51页 |
2.4.4 报道基调:理性与感性的并存 | 第51-52页 |
第三章 中青在线校园暴力报道的特征 | 第52-57页 |
3.1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由弱到强 | 第52页 |
3.2 专业意识凸显 | 第52-53页 |
3.3 热点事件广容化式的集中展现 | 第53页 |
3.4 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图谱景观 | 第53-54页 |
3.5 四种框架灵活运用——由微观事件展现宏观主题 | 第54-55页 |
3.6 对心理健康的传播因事利导 | 第55-56页 |
3.7 态度引导呈现:由中道原则向弱者预先平衡原则过度 | 第56-57页 |
第四章 从中青在线校园暴力报道看心理健康的媒介愿景 | 第57-61页 |
4.1 心理健康呈现数量总体占比有待提高 | 第57页 |
4.2 事件主体发声力度应适当增加 | 第57-58页 |
4.3 事件主体心理健康追踪有待完善 | 第58-59页 |
4.4 个体主观能动性语境有待建构 | 第59页 |
4.5 对受害者的刻板印象描述有待扭转 | 第59-60页 |
4.6 态度引导仍有待改进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编码表及编码说明 | 第66-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