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1.4.1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0页 |
1.4.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相关理论 | 第21-29页 |
2.1 政府采购审计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1.1 政府采购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绩效审计概念 | 第21页 |
2.1.3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概念 | 第21-22页 |
2.2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目标及内容 | 第22-25页 |
2.2.1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目标 | 第22-23页 |
2.2.2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内容 | 第23-25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25-29页 |
2.3.1 公共受托责任 | 第25-26页 |
2.3.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6-29页 |
第3章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第29-34页 |
3.0 我国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开展现状 | 第29页 |
3.1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 第29-32页 |
3.1.1 缺乏标准的审计流程 | 第29-30页 |
3.1.2 绩效指标不能反映经济效率性 | 第30页 |
3.1.3 难以获得充分可靠的审计证据 | 第30-31页 |
3.1.4 审计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 第31页 |
3.1.5 多为事后审计,时效性差 | 第31-32页 |
3.2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2-34页 |
3.2.1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法规不完善 | 第32页 |
3.2.2 绩效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审计标准 | 第32-33页 |
3.2.3 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方式和技术手段不够完善 | 第33页 |
3.2.4 审计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 第33-34页 |
第4章 针对完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建议 | 第34-41页 |
4.1 制定和完善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法规标准 | 第34页 |
4.2 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7页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 第34-35页 |
4.2.2 构建我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37页 |
4.3 改进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方式和技术手段 | 第37-38页 |
4.3.1 总结绩效审计的经验与方法 | 第37-38页 |
4.3.2 尝试绩效审计技术创新 | 第38页 |
4.3.3 加大信息化审计的力度 | 第38页 |
4.4 加强政府采购绩效审计的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 第38-39页 |
4.4.1 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 第39页 |
4.4.2 改善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状况 | 第39页 |
4.4.3 充分利用外部人才,提高审计质量 | 第39页 |
4.5 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 | 第39-41页 |
第5章 M省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案例 | 第41-49页 |
5.1 M省对其立项背景 | 第41页 |
5.2 审计人员收集资料 | 第41-42页 |
5.3 实施审计 | 第42-46页 |
5.3.1 审计组织安排 | 第42-43页 |
5.3.2 现场审计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43-46页 |
5.4 M省政府采购绩效审计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启示 | 第46-49页 |
5.4.1 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 第46-47页 |
5.4.2 缺乏政府采购绩效审计指标 | 第47页 |
5.4.3 绩效审计整体水平仍然较低 | 第47-48页 |
5.4.4 项目为事后审计,时效性差 | 第48-49页 |
第6章 展望未来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