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留断裂带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1页 |
| 1.2.1 苏北盆地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2 汉留断裂带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1.3.1 构造样式研究 | 第11页 |
| 1.3.2 构造演化史研究 | 第11页 |
| 1.3.3 构造成因机制分析 | 第11页 |
| 1.3.4 构造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 第11-12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1.5 论文的主要成果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断裂带构造特征 | 第14-22页 |
| 2.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16页 |
| 2.1.1 构造格局 | 第14-15页 |
| 2.1.2 构造运动及构造层 | 第15-16页 |
| 2.2 断层发育特征 | 第16-22页 |
| 2.2.1 断层系统平面特征 | 第16-17页 |
| 2.2.2 剖面解释成果及认识 | 第17-19页 |
| 2.2.3 断层分级 | 第19-20页 |
| 2.2.4 断层组合样式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断层生长指数与落差分析 | 第22-39页 |
| 3.1 断层生长指数 | 第22-27页 |
| 3.2 断层落差 | 第27-31页 |
| 3.2.1 断层落差计算原理 | 第27页 |
| 3.2.2 汉留断裂带落差计算与分析 | 第27-31页 |
| 3.3 断层分析 | 第31-37页 |
| 3.3.1 主控断层 | 第31-34页 |
| 3.3.2 次级断层 | 第34-37页 |
| 3.4 断层活动特征分析 | 第37-39页 |
| 3.4.1 断层活动差异性 | 第37-38页 |
| 3.4.2 断层活动复杂性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构造演化剖面分析 | 第39-55页 |
| 4.1 构造演化剖面的选取 | 第39页 |
| 4.2 构造演化剖面的分析 | 第39-50页 |
| 4.3 伸展量的计算 | 第50-52页 |
| 4.4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 | 第52-53页 |
| 4.5 汉留断裂带的演化模式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55-66页 |
| 5.1 地质背景分析 | 第55页 |
| 5.2 古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55-66页 |
| 5.2.1 基本原理 | 第55页 |
| 5.2.2 阜宁期应力场模拟 | 第55-60页 |
| 5.2.3 三垛期应力场数值模拟 | 第60-66页 |
| 第六章 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 第66-75页 |
| 6.1 现今油气分布特征 | 第66页 |
| 6.2 油气成藏影响因素 | 第66-75页 |
| 6.2.1 断层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 第66-71页 |
| 6.2.2 构造应力场与油气运聚 | 第71-73页 |
| 6.2.3 裂缝与油气运聚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