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的大学生信息接受行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介绍 | 第13-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3-16页 |
2.1.1 微信相关理论 | 第13-14页 |
2.1.2 微信的功能 | 第14-15页 |
2.1.3 “新新媒介 | 第15页 |
2.1.4 信息接受行为概念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24页 |
2.2.1 TAM模型的基础理论 | 第17-18页 |
2.2.2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20页 |
2.2.3 信息认知理论 | 第20-22页 |
2.2.4 本能理论 | 第22页 |
2.2.5 皮亚杰的“认知图式”理论 | 第22页 |
2.2.6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3章 高校微信用户的信息接受行为 | 第24-34页 |
3.1 信息接受行为产生原因 | 第24-27页 |
3.1.1 信息接受行为发生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3.1.2 信息接受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 第25页 |
3.1.3 信息接受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25-27页 |
3.2 信息接受行为产生的过程 | 第27-28页 |
3.2.1 选择信息过程 | 第28页 |
3.2.2 整合信息过程 | 第28页 |
3.2.3 理解信息过程 | 第28页 |
3.3 微信与信息接受行为的关系 | 第28-34页 |
3.3.1 微信性质与外部环境关系 | 第28-32页 |
3.3.2 微信功能与内在原因的关系 | 第32-34页 |
第4章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信息接受行为实证研究 | 第34-54页 |
4.1 理论模型构建 | 第34-35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4.3 变量定义 | 第36-38页 |
4.3.1 外部变量定义 | 第36-37页 |
4.3.2 内部变量定义 | 第37-38页 |
4.4 量表设计 | 第38-41页 |
4.5 描述分析 | 第41-42页 |
4.6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42-46页 |
4.6.1 信度分析 | 第42-43页 |
4.6.2 效度分析 | 第43-46页 |
4.7 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4.7.1 影响因素CFA | 第46-48页 |
4.8 模型拟合检验 | 第48-51页 |
4.8.1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 | 第49-50页 |
4.8.2 结构方程路径系数 | 第50-51页 |
4.9 研究结果讨论 | 第51-54页 |
4.9.1 外部变量相关假设 | 第51-52页 |
4.9.2 内部变量相关假设 | 第52页 |
4.9.3 中介变量相关假设 | 第52-54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 | 第54-56页 |
5.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54-55页 |
5.1.1 信息接受行为产生原因 | 第54-55页 |
5.1.2 信息接受行为产生的过程 | 第55页 |
5.1.3 基于微信的大学生信息接受行为模型 | 第55页 |
5.2 创新点 | 第55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5-56页 |
5.3.1 研究不足 | 第55页 |
5.3.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