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罪的司法认定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合同诈骗罪的概念、构成及界限 | 第8-14页 |
(一)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 第8页 |
(二) 合同诈骗罪的构成 | 第8-9页 |
(三) 合同诈骗罪的界限 | 第9-14页 |
1. 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的界限 | 第9-10页 |
2.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的界限 | 第10-11页 |
3.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其他特殊诈骗犯罪的界限 | 第11-14页 |
二、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认定 | 第14-18页 |
(一) 合同诈骗罪的“合同”形式 | 第14-15页 |
(二) 合同诈骗罪的“合同”范围 | 第15-18页 |
三、合同诈骗罪中的“行为”认定 | 第18-21页 |
(一) 虚构合同主体 | 第18页 |
(二) 虚设担保 | 第18-19页 |
(三) 设置陷阱 | 第19页 |
(四) 卷款逃跑 | 第19-20页 |
(五) 其他方法 | 第20-21页 |
四、合同诈骗罪中的“数额”认定 | 第21-27页 |
(一) 一般情形下合同诈骗罪犯罪数额的认定标准 | 第21-22页 |
(二) 特殊情形下合同诈骗罪犯罪数额的认定标准 | 第22-27页 |
1. 连续诈骗的数额认定 | 第22-24页 |
2. 合同诈骗罪未完成形态数额的认定 | 第24-25页 |
3. 合同诈骗罪完成形态的数额认定 | 第25-27页 |
五、合同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认定 | 第27-32页 |
(一) “非法占有目的”的含义 | 第27页 |
(二) “非法占有目的”的具体判断 | 第27-32页 |
1. 在签约或履约中有无诈骗行为 | 第28页 |
2. 是否具有履约的实际能力 | 第28-29页 |
3. 是否有履约的实际行动 | 第29-30页 |
4. 不履约的原因及事后的态度 | 第30页 |
5. 是否采取了欺骗的手段 | 第30页 |
6. 对取得财物的处置情况 | 第30-32页 |
结论 | 第32-33页 |
注释 | 第33-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