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纺织工业、染整工业论文--染整工业论文--整理论文--整理用剂论文

高岭土改性及其在聚酰胺湿法涂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前言第12-22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2 聚酰胺纤维特性第13页
    1.3 商标织物涂层整理概述第13-15页
        1.3.1 涂层方法第13-14页
        1.3.2 聚酰胺湿法涂层研究第14-15页
    1.4 高岭土的结构与性质第15-16页
        1.4.1 高岭土组成与结构第15页
        1.4.2 高岭土物化性质第15-16页
    1.5 高岭土的改性技术第16-18页
        1.5.1 高岭土煅烧改性第16页
        1.5.2 高岭土表面反应法改性第16-17页
        1.5.3 高岭土偶联剂改性第17-18页
        1.5.4 高岭土其他改性技术第18页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2页
第2章 高岭土填充剂对聚酰胺涂层性能的影响第22-36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实验部分第22-24页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22-23页
        2.2.2 实验方法第23页
            2.2.2.1 聚酰胺涂层浆配方第23页
            2.2.2.2 聚酰胺涂层浆的制备第23页
            2.2.2.3 聚酰胺涂层膜的制备第23页
            2.2.2.4 聚酰胺涂层织物的制备第23页
        2.2.3 测试方法第23-24页
            2.2.3.1 聚酰胺涂层浆的流变性能测试第23-24页
            2.2.3.2 聚酰胺涂层膜的力学性能测试第24页
            2.2.3.3 聚酰胺涂层产品的吸墨性测试第24页
            2.2.3.4 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测试第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35页
        2.3.1 高岭土细度对聚酰胺涂层性能的影响第24-28页
            2.3.1.1 高岭土细度对聚酰胺涂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第24-25页
            2.3.1.2 高岭土细度对聚酰胺涂层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第25-26页
            2.3.1.3 高岭土细度对聚酰胺涂层产品吸墨性的影响第26-27页
            2.3.1.4 高岭土细度对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的影响第27-28页
        2.3.2 高岭土用量对聚酰胺涂层性能的影响第28-31页
            2.3.2.1 高岭土用量对聚酰胺涂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第28页
            2.3.2.2 高岭土用量对聚酰胺涂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28-29页
            2.3.2.3 高岭土用量对聚酰胺涂层产品吸墨性的影响第29-30页
            2.3.2.4 高岭土用量对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的影响第30-31页
        2.3.3 聚酰胺废丝用量对聚酰胺涂层性能的影响第31-34页
            2.3.3.1 废丝用量对聚酰胺涂层浆流变性能的影响第31页
            2.3.3.2 废丝用量对聚酰胺涂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第31-32页
            2.3.3.3 废丝用量对聚酰胺涂层产品吸墨性的影响第32-33页
            2.3.3.4 废丝用量对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的影响第33-34页
        2.3.4 聚酰胺湿法涂层配方优化第34-35页
    2.4 本章小结第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第3章 高岭土的柠檬酸改性及其在聚酰胺湿法涂层中的应用研究第36-50页
    3.1 引言第36页
    3.2 实验部分第36-40页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36-37页
        3.2.2 实验方法第37-38页
            3.2.2.1 柠檬酸改性高岭土的制备第37页
            3.2.2.2 聚酰胺涂层产品的制备第37-38页
        3.2.3 测试方法第38-40页
            3.2.3.1 罗丹明B的标准工作曲线绘制第38页
            3.2.3.2 高岭土对罗丹明B染液的吸附量测试第38页
            3.2.3.3 高岭土的比表面积测试第38页
            3.2.3.4 高岭土的粒径测试第38-39页
            3.2.3.5 高岭土的表面形貌测试第39页
            3.2.3.6 高岭土的红外光谱测试第39页
            3.2.3.7 高岭土的X射线衍射仪测试第39页
            3.2.3.8 聚酰胺涂层产品的吸墨性测试第39页
            3.2.3.9 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测试第39页
            3.2.3.10 聚酰胺涂层织物pH值测试第39-4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0-48页
        3.3.1 高岭土柠檬酸改性工艺研究第40-43页
            3.3.1.1 罗丹明B染液的标准工作曲线第40-41页
            3.3.1.2 柠檬酸浓度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第41页
            3.3.1.3 柠檬酸处理时间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第41-42页
            3.3.1.4 柠檬酸处理温度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第42-43页
        3.3.2 高岭土柠檬酸改性机理探究第43-46页
            3.3.2.1 高岭土的粒径及比表面积分析第43-44页
            3.3.2.2 高岭土的表面形貌分析第44-45页
            3.3.2.3 高岭土的红外光谱分析第45页
            3.3.2.4 高岭土的X射线衍射仪分析第45-46页
        3.3.3 改性高岭土及其他填充剂在聚酰胺湿法涂层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第46-48页
            3.3.3.1 填充剂对聚酰胺涂层产品吸墨性的影响第46-47页
            3.3.3.2 填充剂对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的影响第47-48页
            3.3.3.3 填充剂对聚酰胺涂层织物pH值的影响第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0页
第4章 高岭土的偶联剂改性及其在聚酰胺湿法涂层中的应用研究第50-65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实验部分第50-53页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50-51页
        4.2.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4.2.2.1 偶联剂改性高岭土的制备第51页
            4.2.2.2 聚酰胺涂层产品的制备第51-52页
        4.2.3 测试方法第52-53页
            4.2.3.1 高岭土的活化指数测定第52页
            4.2.3.2 高岭土的沉降体积测定第52页
            4.2.3.3 高岭土的红外光谱测试第52页
            4.2.3.4 高岭土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测试第52-53页
            4.2.3.5 聚酰胺涂层产品的吸墨性测试第53页
            4.2.3.6 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测试第53页
            4.2.3.7 聚酰胺涂层织物pH值测试第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63页
        4.3.1 偶联剂的筛选及改性机理研究第53-57页
            4.3.1.1 偶联剂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第53-54页
            4.3.1.2 高岭土的红外光谱分析第54-56页
            4.3.1.3 高岭土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分析第56-57页
        4.3.2 高岭土偶联剂改性工艺研究第57-60页
            4.3.2.1 偶联剂用量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4.3.2.2 处理时间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4.3.2.3 处理温度对高岭土改性效果的影响第59页
            4.3.2.4 高岭土偶联剂改性工艺优化第59-60页
        4.3.3 改性高岭土及其他填充剂在聚酰胺湿法涂层中的应用效果比较第60-62页
            4.3.3.1 填充剂对聚酰胺涂层产品吸墨性的影响第60-61页
            4.3.3.2 填充剂对聚酰胺涂层织物风格的影响第61-62页
            4.3.3.3 填充剂对聚酰胺涂层织物pH值的影响第62页
        4.3.4 高岭土对聚酰胺涂层产品吸墨性和pH值的影响第62-63页
    4.4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第5章 结论与建议第65-67页
    5.1 结论第65-66页
    5.2 建议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立体折皱效果形成原理及其服饰面料的研发
下一篇:金属丝/桑蚕丝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