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43页 |
1.1 引言 | 第13-22页 |
1.2 平板形组合空间网格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2-31页 |
1.2.1 国外组合网架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3-26页 |
1.2.2 国内组合网架结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6-28页 |
1.2.3 国外组合空腹网格结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8-29页 |
1.2.4 国内组合空腹网格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29-31页 |
1.3 本课题提出及其必要性 | 第31-35页 |
1.3.1 本课题的提出 | 第31-33页 |
1.3.2 本课题提出的必要性 | 第33-35页 |
1.4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一般原则 | 第35-40页 |
1.4.1 基本构造 | 第35页 |
1.4.2 装配式下肋网格的连接 | 第35-39页 |
1.4.3 组合下肋抗剪连接件 | 第39页 |
1.4.4 网格形式 | 第39-40页 |
1.4.5 基本参数 | 第40页 |
1.5 本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40-41页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第41-43页 |
第2章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的分析理论与计算方法 | 第43-74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有限元法 | 第44-53页 |
2.2.1 计算模型与基本假定 | 第45页 |
2.2.2 单元刚度矩阵 | 第45-53页 |
2.2.3 总刚度矩阵方程 | 第53页 |
2.3 拟夹层板分析法 | 第53-68页 |
2.3.1 计算模型与基本假定 | 第53-54页 |
2.3.2 等代刚度的确定 | 第54-60页 |
2.3.3 基本方程式的推导 | 第60-64页 |
2.3.4 微分方程求解 | 第64-68页 |
2.4 实用分析方法 | 第68页 |
2.5 算例与比对 | 第68-73页 |
2.5.1 算例的尺寸与边界条件 | 第68-69页 |
2.5.2 有限元法计算算例楼盖 | 第69-71页 |
2.5.3 拟夹层板法计算算例楼盖 | 第71页 |
2.5.4 实用计算方法计算算例楼盖 | 第71-72页 |
2.5.5 三种计算方法结果的比对 | 第72-73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73-74页 |
第3章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整体试验研究 | 第74-94页 |
3.1 引言 | 第74页 |
3.2 楼盖整体试验目的 | 第74-75页 |
3.3 楼盖整体试验模型设计 | 第75-84页 |
3.3.1 模型试验尺寸和边界条件 | 第75页 |
3.3.2 楼盖整体试验模型的挠度与内力计算 | 第75-76页 |
3.3.3 楼盖整体试验模型的变形 | 第76-78页 |
3.3.4 楼盖整体试验模型的各构件承载力计算 | 第78-84页 |
3.4 楼盖整体试验模型制作 | 第84-85页 |
3.5 楼盖整体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第85-87页 |
3.5.1 试验装置 | 第85-86页 |
3.5.2 测点的选择和布置 | 第86页 |
3.5.3 试验加载方案及数据采集 | 第86-87页 |
3.6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7-93页 |
3.6.1 试验现象描述 | 第87-88页 |
3.6.2 挠度测试结果 | 第88-90页 |
3.6.3 应力、应变测试结果 | 第90-9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4章 剪力键的静、动力性能研究 | 第94-121页 |
4.1 前言 | 第94-95页 |
4.2 拉-压杆理论 | 第95-99页 |
4.2.1 拉杆—压杆模型及其构成 | 第95-96页 |
4.2.2 美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ACI318-05 拉杆—压杆设计方法 | 第96-98页 |
4.2.3 我国规范的拉杆—压杆设计方法 | 第98-99页 |
4.3 ABAQUS软件中混凝土本构模型的选取及相应原理 | 第99-101页 |
4.3.1 ABAQUS软件中混凝土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99页 |
4.3.2 ABAQUS软件中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的原理 | 第99-101页 |
4.4 剪力键力学分析模型及拉—压杆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3页 |
4.4.1 剪力键力学分析模型的提取和建立 | 第101页 |
4.4.2 剪力键拉—压杆模型的建立 | 第101-103页 |
4.5 剪力键ABAQUS基准模型的建立 | 第103-109页 |
4.5.1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04-106页 |
4.5.2 定义材料属性 | 第106-107页 |
4.5.3 装配件及相互作用的定义 | 第107页 |
4.5.4 创建分析并施加约束和荷载 | 第107-108页 |
4.5.5 模型的网格划分及有限元单元的分配 | 第108页 |
4.5.6 创建工作进行求解及提取计算结果 | 第108页 |
4.5.7 相关构造措施要求 | 第108-109页 |
4.6 静力荷载作用下剪力键ABAQUS模型的计算结果 | 第109-112页 |
4.7 计算结果的对比及剪力键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的确定 | 第112-114页 |
4.7.1 地方规程计算 | 第112页 |
4.7.2 拉—压杆模型计算 | 第112-113页 |
4.7.3 计算结果对比 | 第113-114页 |
4.8 静力计算的参数化分析 | 第114-117页 |
4.8.1 纵筋配筋率ρ | 第114-116页 |
4.8.2 组合下肋U型钢板的厚度δ | 第116-117页 |
4.9 剪力键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受剪承载力 | 第117-120页 |
4.9.1 模型的选择 | 第118页 |
4.9.2 拟静力作用下的计算分析 | 第118-120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5章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舒适度理论研究与实测 | 第121-167页 |
5.1 引言 | 第121-123页 |
5.2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舒适度评价标准 | 第123-128页 |
5.2.1 基于振幅的舒适度评价标准 | 第123-124页 |
5.2.2 基于自振频率的舒适度评价标准 | 第124-125页 |
5.2.3 基于加速度响应峰值的舒适评价标准 | 第125-127页 |
5.2.4 基于均方根加速度响应的舒适度评价标准 | 第127-128页 |
5.3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自振频率分析 | 第128-139页 |
5.3.1 基频的简化计算法 | 第128-130页 |
5.3.2 自振频率的有限元法 | 第130-139页 |
5.4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竖向振动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139-154页 |
5.4.1 组合楼盖竖向振动基本方程 | 第139页 |
5.4.2 影响人行走激励的主要参数 | 第139-140页 |
5.4.3 各种行人行走激励荷载 | 第140-144页 |
5.4.4 基于不同行走路线的加速度响应时程分析法 | 第144-146页 |
5.4.5 基于定点激励的加速度响应时程分析法与基于行走路线的加速度响应时程分析法的比较 | 第146-147页 |
5.4.6 峰值加速度衰减规律 | 第147-148页 |
5.4.7 基于最不利行走路线的加速度时程分析法的参数化分析 | 第148-154页 |
5.5 外包U型钢板半装配式组合空腹夹层板楼盖舒适度实测 | 第154-166页 |
5.5.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文体中心B区一、二层楼盖舒适度实测 | 第154-159页 |
5.5.2 贵州省博物馆楼盖舒适度实测 | 第159-1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6章 单榀外包U型钢板组合空腹梁试验研究 | 第167-188页 |
6.1 引言 | 第167-170页 |
6.2 外包U型钢板组合空腹梁试验模型的设计及制作 | 第170-172页 |
6.2.1 外包U型钢板组合空腹梁试验模型的设计 | 第170页 |
6.2.2 外包U型钢板组合空腹梁试验模型制作 | 第170-172页 |
6.3 外包U型钢板组合空腹梁的静力试验 | 第172-178页 |
6.3.1 测点的选择、布置及试验装置 | 第172-173页 |
6.3.2 试验加载方案及数据采集 | 第173-174页 |
6.3.3 试验现象描述 | 第174-175页 |
6.3.4 挠度测试结果 | 第175-176页 |
6.3.5 应力、应变测试结果 | 第176-178页 |
6.4 外包U型钢板组合空腹梁的动力试验 | 第178-187页 |
6.4.1 试验主要设备 | 第178页 |
6.4.2 测点布置 | 第178页 |
6.4.3 测试方法 | 第178-180页 |
6.4.4 动力测试结果 | 第180-18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87-18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8-190页 |
考参文献 | 第190-205页 |
致谢 | 第205-20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06-2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