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徐悲鸿和林风眠民国时期美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1-15页 |
第一章 徐悲鸿的画论研究 | 第15-52页 |
1.1 徐悲鸿在民国时期的经历和画论概述 | 第15-17页 |
1.2 绘画之定义 | 第17-19页 |
1.3 物质进化论 | 第19-22页 |
1.3.1 艺术的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 第21-22页 |
1.4 对儒家文化的认同 | 第22-25页 |
1.4.1 注重从常识出发论证 | 第24页 |
1.4.2 艺术的社会作用 | 第24-25页 |
1.5 对绘画评价的两个维度 | 第25-31页 |
1.5.1 是否能状物象形 | 第26页 |
1.5.2 是否符合儒家文化的审美标准 | 第26-28页 |
1.5.3 对西方艺术家的中国式评论 | 第28-29页 |
1.5.4 对艺术普遍价值标准的追求 | 第29-31页 |
1.6 对中国美术史的看法 | 第31-37页 |
1.6.1 对清末民初美术界的评价 | 第36-37页 |
1.7 对西方美术史的看法 | 第37-39页 |
1.8 中国画具体改良方案 | 第39-44页 |
1.9 徐悲鸿画论中的各观点间逻辑关系总结 | 第44-52页 |
第二章 林风眠的画论研究 | 第52-97页 |
2.1 林风眠学习、从教经历和画论概述 | 第52-54页 |
2.2 艺术的定义 | 第54-56页 |
2.2.1 艺术的起源 | 第55-56页 |
2.3 艺术与宗教(美育) | 第56-59页 |
2.4 艺术与科学 | 第59-60页 |
2.5 艺术的作用(新文化运动) | 第60-67页 |
2.5.1 为人生而艺术 | 第62-65页 |
2.5.2 革新艺术运动 | 第65-67页 |
2.6 对中国绘画史的评价 | 第67-77页 |
2.6.1 对民国美术界的评价 | 第76-77页 |
2.7 对西方美术史的评价 | 第77-78页 |
2.8 中国画的改良方案 | 第78-82页 |
2.9 林风眠画论中各观点间逻辑关系总结 | 第82-97页 |
第三章 两人在民国的文化语境下的定位 | 第97-129页 |
3.1 民国时期思想和艺术观念的流变 | 第97页 |
3.2 民国时期与艺术有关经典文献比较解析 | 第97-115页 |
3.2.1 康有为《万木草堂藏画目序言》 | 第98-100页 |
3.2.2 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 | 第100-101页 |
3.2.3 新文化运动相关 | 第101-106页 |
3.2.4 蔡元培的美育观 | 第106-115页 |
3.3 徐悲鸿和林风眠美学理念在民国思想史中的定位 | 第115-129页 |
3.3.1 徐悲鸿美学理念和经世儒学的关系 | 第115-118页 |
3.3.2 林风眠美学理念与蔡元培美育观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 第118-129页 |
第四章 徐悲鸿和林风眠改良中国画美学理念异同的总结 | 第129-148页 |
4.1 比对两人中国画改良背后美学理念的内在传统文化结构 | 第129-130页 |
4.2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的文化认同 | 第130-131页 |
4.3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对进化论的理解 | 第131-133页 |
4.4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关于绘画的定义 | 第133-134页 |
4.5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有关艺术和科学关系的看法 | 第134-136页 |
4.6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有关艺术作用的看法 | 第136-140页 |
4.7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对中国美术史的看法 | 第140-144页 |
4.8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对西方美术史的看法 | 第144-145页 |
4.9 比对徐悲鸿和林风眠中国画改良的具体方案 | 第145-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