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7-20页 |
缩略词表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39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2-36页 |
1.2.1 太赫兹雷达技术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2.2 微多普勒特征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1.2.3 人体心跳呼吸提取技术研究现状 | 第28-36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36-39页 |
第二章 时频域分析理论 | 第39-48页 |
2.1 时域信号分析简介 | 第39页 |
2.2 常见时频分析方法 | 第39-47页 |
2.2.1 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 | 第40-41页 |
2.2.2 Gabor变换 | 第41-42页 |
2.2.3 Wigner-Ville分布(WVD) | 第42-43页 |
2.2.4 伪Wigner-Ville分布(PWVD) | 第43页 |
2.2.5 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PWVD) | 第43-4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目标微多普勒回波建模与参数估计 | 第48-77页 |
3.1 目标微多普勒的数学模型 | 第48-62页 |
3.1.1 振动模型 | 第50-52页 |
3.1.2 旋转模型 | 第52-54页 |
3.1.3 微动目标的回波模型 | 第54-56页 |
3.1.4 几种时频分析方法的性能比较 | 第56-60页 |
3.1.5 不同频段下的微多普勒特征比较 | 第60-62页 |
3.2 常规的微多普勒参数提取方法 | 第62-64页 |
3.2.1 W-V分布峰值检测法 | 第63-64页 |
3.2.2 一阶时间条件矩法 | 第64页 |
3.3 基于Radon变换的参数估计技术 | 第64-69页 |
3.3.1 Radon变换检测直线 | 第64-66页 |
3.3.2 Radon变换的曲线检测 | 第66-69页 |
3.3.3 误差分析 | 第69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69-73页 |
3.4.1 单个散射点 | 第69-71页 |
3.4.2 多个散射点 | 第71-73页 |
3.5 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的散射系数估计 | 第73-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基于太赫兹雷达的微动目标检测 | 第77-93页 |
4.1 微多普勒效应对目标检测的影响 | 第77-81页 |
4.2 联合微动特征的目标检测方法 | 第81-85页 |
4.3 仿真分析 | 第85-92页 |
4.3.1 检测性能分析 | 第85-86页 |
4.3.2 误差影响分析 | 第86-89页 |
4.3.3 目标微动剧烈程度对检测性能的影响 | 第89-90页 |
4.3.4 太赫兹雷达与不同波段雷达微动目标检测的检测性能比较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人体目标微动特征参数提取 | 第93-119页 |
5.1 人体目标模型分析 | 第93-99页 |
5.1.1 人体目标心跳呼吸正弦振动模型 | 第93-94页 |
5.1.2 人体目标心跳呼吸脉冲波模型 | 第94-95页 |
5.1.3 人体步态模型 | 第95-99页 |
5.2 人体目标回波时频分析 | 第99-109页 |
5.2.1 人体目标回波信号 | 第99-101页 |
5.2.2 基于频谱特征的提取方法 | 第101-106页 |
5.2.3 心跳呼吸频率线性时频提取 | 第106-109页 |
5.3 基于非线性时频方法的人体目标特征提取 | 第109-114页 |
5.3.1 非线性时频方法的优势 | 第109页 |
5.3.2 心跳呼吸频率非线性时频提取 | 第109-113页 |
5.3.3 线性时频分析与非线性时频分析性能比较 | 第113-114页 |
5.4 时频分析的采样频率选择 | 第114-118页 |
5.4.1 过采样 | 第114页 |
5.4.2 降采样 | 第114-11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六章 基于EMD的检测方法及性能分析 | 第119-132页 |
6.1 EMD技术 | 第119-121页 |
6.2 基于EMD改进的心跳呼吸频率非线性提取 | 第121-125页 |
6.3 基于EMD改进的心跳呼吸频率提取算法的性能分析 | 第125-128页 |
6.4 太赫兹雷达微动观测实验 | 第128-131页 |
6.4.1 0.34THz雷达系统结构 | 第128页 |
6.4.2 目标微动观测实验 | 第128-131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4-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