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为官不为”现象及治理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选题内容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相关理论工具 | 第12-14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第一章“为官不为”现象概说 | 第15-22页 |
一、“为官不为”现象的界定 | 第15-17页 |
(一)核心主体是党政机关领导干部 | 第15-16页 |
(二)前提是法律规定的职责与义务 | 第16页 |
(三)形态是应该为且能为但未作为 | 第16-17页 |
(四)效果是未满足时效性或无成效 | 第17页 |
二、“为官不为”现象的新政治生态环境 | 第17-19页 |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作风建设 | 第18页 |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 第18-19页 |
三、“为官不为”现象的特征演变 | 第19-22页 |
(一)方式从单一到多样 | 第19页 |
(二)手段从粗暴到隐蔽 | 第19-20页 |
(三)分布从个别到泛化 | 第20页 |
(四)起因从客观到主观 | 第20-21页 |
(五)舆论从沉默到关注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新政治生态下“为官不为”现象的表现及危害 | 第22-30页 |
一、目前“为官不为”现象的主要表现 | 第22-25页 |
(一)能力不足“不能为” | 第22-23页 |
(二)动力不足“不想为” | 第23-24页 |
(三)担当不足“不敢为” | 第24页 |
(四)实干不足“表面为” | 第24-25页 |
二、“为官不为”现象的主要危害 | 第25-30页 |
(一)掣肘改革效率 | 第25-26页 |
(二)败坏行政文化 | 第26-27页 |
(三)损害政府权威 | 第27-28页 |
(四)延误经济发展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新政治生态下“为官不为”现象的根源 | 第30-40页 |
一、政府内结构性因素 | 第30-37页 |
(一)晋升模式转换 | 第30-31页 |
(二)物质激励不彰 | 第31-32页 |
(三)问责机制滞后 | 第32-33页 |
(四)政府职能交叉 | 第33-35页 |
(五)行政文化不健 | 第35-36页 |
(六)官员能力不足 | 第36-37页 |
二、政府外结构性因素 | 第37-40页 |
(一)舆论氛围严苛 | 第37-38页 |
(二)经济下行压力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新政治生态下“为官不为”现象的治理 | 第40-50页 |
一、深化体制改革,制度框约权力 | 第40-43页 |
(一)改革国家监察体制 | 第40-41页 |
(二)设立改革容错机制 | 第41-42页 |
(三)推进放、管、服改革 | 第42-43页 |
二、双重路径激励,保证执政动力 | 第43-45页 |
(一)优化后锦标赛模式 | 第43-44页 |
(二)科学设置薪资待遇 | 第44-45页 |
三、重塑行政文化,提升执政能力 | 第45-47页 |
(一)重塑先进行政文化 | 第45-46页 |
(二)科学转变培训方式 | 第46-47页 |
四、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氛围 | 第47-50页 |
(一)引导社会主流舆论 | 第47-48页 |
(二)营造良好舆情氛围 | 第48-50页 |
研究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