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1 含铬废水来源与危害 | 第14页 |
1.1.1 含铬废水的来源 | 第14页 |
1.1.2 含铬废水的危害 | 第14页 |
1.2 含铬废水净化现状 | 第14-21页 |
1.2.1 化学沉淀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5-16页 |
1.2.2 膜分离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6-17页 |
1.2.3 吸附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7-18页 |
1.2.4 生物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8页 |
1.2.5 离子交换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8-19页 |
1.2.6 电解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19-20页 |
1.2.7 溶剂萃取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20页 |
1.2.8 光催化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20-21页 |
1.2.9 离子浮选法处理含铬废水 | 第21页 |
1.3 含铬混合废水中重金属的资源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1 从含铬混合废水中回收重金属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2 从污泥中回收重金属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4 还原-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现状 | 第23-29页 |
1.4.1 还原-铁氧体法技术特点 | 第24页 |
1.4.2 还原-铁氧体法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1.4.3 还原-铁氧体法处理含铬废水工艺流程 | 第25-26页 |
1.4.4 Cr(Ⅵ)还原剂种类的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4.5 高纯磁性材料制备研究进展 | 第29页 |
1.5 论文研究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1.5.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9-30页 |
1.5.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30-32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32-40页 |
2.1 试验原料 | 第32-33页 |
2.1.1 铁基材料 | 第32页 |
2.1.2 模拟废水 | 第32-33页 |
2.2 试验设备及药剂 | 第33-35页 |
2.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3-34页 |
2.2.2 试验药剂 | 第34-35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2.3.1 高性能铁基材料还原Cr(Ⅵ)动力学试验 | 第35页 |
2.3.2 含铬混合废水中铜、镍、锌分步净化试验 | 第35-36页 |
2.3.3 铬铁矿的合成及难免离子影响 | 第36页 |
2.3.4 模拟废水试验 | 第36-37页 |
2.3.5 六价铬分析测试方法 | 第37页 |
2.3.6 毒性浸出试验 | 第37页 |
2.4 表征方法 | 第37-40页 |
2.4.1 X射线衍射测定 | 第37页 |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 | 第37-38页 |
2.4.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8页 |
2.4.4 透射电镜分析 | 第38页 |
2.4.5 电子探针分析 | 第38页 |
2.4.6 震动样品磁强计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含铬混合废水分步净化热力学 | 第40-58页 |
3.1 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 | 第40-45页 |
3.1.1 单质铁还原金属离子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 | 第40-44页 |
3.1.2 硫化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 | 第44-45页 |
3.1.3 铁氧体合成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 | 第45页 |
3.2 金属离子溶液组分图 | 第45-50页 |
3.2.1 还原体系下金属离子溶液组分图 | 第45-49页 |
3.2.2 硫化体系下金属离子溶液组分图 | 第49-50页 |
3.3 E-pH图 | 第50-56页 |
3.3.1 单质铁还原体系下E-pH图 | 第50-52页 |
3.3.2 硫化反应体系下E-pH图 | 第52-54页 |
3.3.3 铁氧体合成体系下E-pH图 | 第54-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含铬混合废水铁基材料还原动力学 | 第58-75页 |
4.1 高性能铁基材料的筛选 | 第58-65页 |
4.1.1 铁粉用量对Cr(Ⅵ)还原行为的影响 | 第58-59页 |
4.1.2 铁粉种类及粒度对Cr(Ⅵ)还原行为的影响 | 第59-60页 |
4.1.3 铁基材料组分和形貌的变化 | 第60-65页 |
4.2 高性能铁基材料还原动力学 | 第65-72页 |
4.2.1 pH对高性能铁基材料还原Cr(Ⅵ)的影响 | 第65页 |
4.2.2 相关参数对Cr(Ⅵ)还原的影响 | 第65-68页 |
4.2.3 动力学分析 | 第68-69页 |
4.2.4 活化能 | 第69-72页 |
4.3 不同铁基材料还原Cr(Ⅵ)反应模型构建 | 第72-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含铬混合废水中铜、镍和锌离子分步净化 | 第75-87页 |
5.1 铜离子的净化与回收 | 第75-82页 |
5.1.1 铜离子对铁基材料还原Cr(Ⅵ)的影响 | 第75-76页 |
5.1.2 超声波强化铜离子的去除行为 | 第76-77页 |
5.1.3 超声波体系下产物表征 | 第77-82页 |
5.2 镍、锌离子的净化与回收 | 第82-8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铬铁矿的合成及难免离子影响 | 第87-106页 |
6.1 铬铁矿的合成 | 第87-99页 |
6.1.1 硫酸亚铁用量试验 | 第87-89页 |
6.1.2 反应温度试验 | 第89-91页 |
6.1.3 pH试验 | 第91-92页 |
6.1.4 常温下硫酸亚铁用量试验 | 第92-93页 |
6.1.5 充气量试验 | 第93-95页 |
6.1.6 作用时间试验 | 第95-97页 |
6.1.7 搅拌速度试验 | 第97-98页 |
6.1.8 产物形貌 | 第98-99页 |
6.2 难免离子对铬铁矿合成的影响 | 第99-104页 |
6.2.1 难免离子对产物的影响 | 第100-103页 |
6.2.2 难免离子对产物磁性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含铬混合废水分步净化回收有价金属技术研究 | 第106-115页 |
7.1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 第106-110页 |
7.1.1 高性能铁基材料用量试验 | 第106-108页 |
7.1.2 硫化钠用量试验 | 第108页 |
7.1.3 硫酸亚铁用量试验 | 第108-110页 |
7.2 人造铬铁矿形貌分析 | 第110-111页 |
7.3 人造矿物分选试验 | 第111-113页 |
7.3.1 Fe-Cu分选试验 | 第111-112页 |
7.3.2 NiS-Cr_xFe_(3-x)O_4分选试验 | 第112-113页 |
7.4 推荐含铬混合废水净化及资源化流程 | 第113-114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特色创新 | 第115-118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15-117页 |
8.2 特色创新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3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第133-135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35-136页 |
附录C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奖励与荣誉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