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10-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1-13页
        1.3.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2章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产生背景及特点第13-19页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容第13页
    2.2 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第13-15页
        2.2.1 互联网金融发展壮大的时代背景第13页
        2.2.2 互联网用户量和互联网交易量迅速增长第13-14页
        2.2.3 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缺位第14页
        2.2.4 互联网企业的快速创新第14页
        2.2.5 监管政策的扶持第14-15页
    2.3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点第15-16页
        2.3.1 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拓展业务第15页
        2.3.2 金融服务覆盖大量小微客户第15-16页
        2.3.3 金融服务成本降低第16页
        2.3.4 互联网金融对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作用第16页
    2.4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不同第16-19页
        2.4.1 参与者方面第17页
        2.4.2 征信评价体系方面第17页
        2.4.3 金融产品方面第17页
        2.4.4 运营成本方面第17页
        2.4.5 信息整合处理方面第17-19页
第3章 国内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状况第19-23页
    3.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第19-20页
        3.1.1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19页
        3.1.2 德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19-20页
        3.1.3 法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20页
        3.1.4 荷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20页
    3.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第20-23页
        3.2.1 互联网理财第21页
        3.2.2 第三方支付第21-22页
        3.2.3 网络借贷第22-23页
第4章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现状、问题及风险第23-33页
    4.1 直销银行的界定第23页
    4.2 我国直销银行经营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第23-27页
        4.2.1 中小商业银行直销银行经营模式第23-26页
        4.2.2 直销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4.3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风险第27-33页
        4.3.1 网络技术风险第28-29页
        4.3.2 操作风险第29-30页
        4.3.3 欺诈风险第30页
        4.3.4 业务风险第30-31页
        4.3.5 法律及声誉风险第31-33页
第5章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相关风险的评估方法第33-43页
    5.1 定性风险评估方法第33-34页
    5.2 定性与定量综合分析方法第34-38页
    5.3 使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第38-43页
第6章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对策第43-48页
    6.1 维护网络安全的对策第43-44页
        6.1.1 充分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体系第43-44页
        6.1.2 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重视网络安全第44页
    6.2 提升风控能力,完善操作流程第44-45页
        6.2.1 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注重对从业人员开展合规文化建设第44-45页
        6.2.2 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制定业务流程,加强内控管理第45页
    6.3 加强交易监测,建立反欺诈系统第45页
    6.4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互联网征信管理体系第45-46页
    6.5 加强同业合作,防范风险,谋求共赢第46页
        6.5.1 加强银行间合作,完善业务流程第46页
        6.5.2 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谋求共赢第46页
    6.6 增加人才投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个人贷款的风险控制研究
下一篇: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