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气候梯度和酸雨胁迫强度影响下的凋落叶分解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引言 | 第10-21页 |
| ·凋落物的定义 | 第10页 |
| ·凋落物分解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森林凋落物的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及其调控机理 | 第13-18页 |
| ·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 | 第13页 |
|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养分释放 | 第13-14页 |
| ·有机化合物释放规律 | 第14页 |
| ·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 第14-17页 |
| ·凋落物分解的内在因素 | 第14-16页 |
| ·外在因素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凋落物养分归还和能量释放 | 第17页 |
|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凋落物分解的研究方法与数学模型 | 第18-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 ·试验样地选择 | 第18-19页 |
| ·失重率的测定 | 第19页 |
| ·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凋落物分解的数学模型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1-26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21-23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6页 |
| ·凋落物的收集 | 第23页 |
| ·试验方法 | 第23页 |
| ·化学分析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26页 |
| 3 亚热带地区凋落叶分解的研究 | 第26-30页 |
|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凋落物基质化学组成 | 第26-27页 |
| ·凋落叶分解速率 | 第27-28页 |
| ·基质化学组成与分解速率的关系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4 凋落叶在不同气候梯度下的分解 | 第30-47页 |
|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44页 |
| ·凋落叶的基质化学组成 | 第31-32页 |
| ·凋落叶分解速率 | 第32-36页 |
| ·凋落物分解失重 | 第36-39页 |
| ·五个样地三树种的凋落物剩余干重率的变化 | 第36-37页 |
| ·三种凋落叶的分解失重比较 | 第37-39页 |
| ·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 第39-44页 |
| ·不同样地凋落叶分解养分动态比较 | 第39-41页 |
| ·不同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养分动态比较 | 第41-44页 |
| ·讨论 | 第44-47页 |
| 5 酸雨胁迫下的凋落叶分解 | 第47-59页 |
|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7页 |
| ·分解过程的数学模型拟合及腐解率估算 | 第47-49页 |
| ·凋落叶分解失重动态 | 第49-53页 |
| ·同一酸雨胁迫下3 种凋落叶失重率动态 | 第49-51页 |
| ·同一凋落叶在不同酸雨胁迫下失重率动态 | 第51-53页 |
| ·酸雨胁迫影响下的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养分动态 | 第53-57页 |
| ·不同酸雨强度影响下的养分动态 | 第53-55页 |
| ·不同凋落叶在酸雨胁迫下的养分动态 | 第55-57页 |
| ·讨论 | 第57-5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9-62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59-61页 |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1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