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1.4 难点与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1.4.1 本文的难点 | 第17页 |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自由的历史演进 | 第19-24页 |
2.1 自由观念在西方的历史演进 | 第19-22页 |
2.1.1 古希腊时期的自由观念 | 第19-20页 |
2.1.2 近代以来自由思想的发展演变 | 第20-22页 |
2.2 自由观念在中国的基本演变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密尔自由思想形成的背景分析 | 第24-32页 |
3.1 密尔自由思想形成的背景 | 第24-27页 |
3.1.1 密尔所处的时代背景 | 第24-26页 |
3.1.2 密尔自由思想形成的家庭因素 | 第26页 |
3.1.3 密尔的游学经历 | 第26-27页 |
3.2 密尔自由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27-29页 |
3.2.1 洛克的自由主义理论 | 第27-28页 |
3.2.2 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 | 第28-29页 |
3.3 同时代思想家对密尔的影响 | 第29-32页 |
3.3.1 孔德的实证主义理论 | 第29-30页 |
3.3.2 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密尔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32-41页 |
4.1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 | 第33-35页 |
4.1.1 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重要性 | 第33-35页 |
4.1.2 束缚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因素 | 第35页 |
4.2 个性自由与人类福祉 | 第35-38页 |
4.2.1 个性自由的提出及培养 | 第35-37页 |
4.2.2 个性自由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 第37-38页 |
4.3 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威 | 第38-41页 |
4.3.1 政治权威到社会权威的转变 | 第38-39页 |
4.3.2 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威的关系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密尔自由思想的理论评价 | 第41-50页 |
5.1 密尔自由思想的理论意义 | 第41-46页 |
5.1.1 批判继承边沁的功利主义,实现对功利主义的总结 | 第41-42页 |
5.1.2 从古典自由主义出发,开辟自由主义的新篇章 | 第42-43页 |
5.1.3 为后世自由思想的发展和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第43-46页 |
5.2 密尔自由思想的局限 | 第46-50页 |
5.2.1 与功利主义的内在矛盾 | 第46-47页 |
5.2.2 自由原则中判断主体的不确定性 | 第47-48页 |
5.2.3 自由与法律的关系有待深化 | 第48-49页 |
5.2.4 鲜明的阶级性 | 第49-50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密尔自由思想的超越 | 第50-59页 |
6.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对密尔自由思想的超越 | 第50-53页 |
6.1.1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切入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 第51页 |
6.1.2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实现方式——实践 | 第51-52页 |
6.1.3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52-53页 |
6.2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中国的发展和践行 | 第53-59页 |
6.2.1 自由与个人 | 第53-54页 |
6.2.2 自由与社会 | 第54-55页 |
6.2.3 自由与法治 | 第55-57页 |
6.2.4 自由与意识形态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