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联电缆生产线智能监控系统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智能监控系统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交联电缆生产线智能监控系统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2-14页 |
2 交联电缆生产过程介绍 | 第14-20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交联电缆生产工艺流程 | 第14-17页 |
2.2.1 交联电缆生产系统基本组成 | 第14-16页 |
2.2.2 交联电缆生产线流程 | 第16-17页 |
2.3 交联电缆生产工艺技术分析 | 第17-19页 |
2.3.1 交联工艺方式 | 第17-18页 |
2.3.2 化学交联和物理交联的比较 | 第18页 |
2.3.3 影响交联的因素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交联电缆生产过程温度控制对象模型的建立 | 第20-27页 |
3.1 引言 | 第20页 |
3.2 交联电缆生产过程中温度控制特性分析 | 第20-23页 |
3.2.1 三层共挤干法交联生产设备温度控制 | 第20-22页 |
3.2.2 交联管加热温度控制 | 第22-23页 |
3.2.3 隔离预冷段管路温度控制 | 第23页 |
3.2.4 水冷却段温度控制 | 第23页 |
3.3 电加热温度控制 | 第23-25页 |
3.3.1 变压器工作原理 | 第23-24页 |
3.3.2 电加热工作原理 | 第24-25页 |
3.4 温度被控对象模型的建立 | 第25-2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的交联温度控制方法 | 第27-40页 |
4.1 引言 | 第27页 |
4.2 PID控制器的设计与仿真 | 第27-31页 |
4.2.1 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27-29页 |
4.2.2 PID控制器的仿真 | 第29-31页 |
4.3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 | 第31-33页 |
4.3.1 模糊PID参数自整定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4.3.2 模糊整定规则表的确定 | 第32-33页 |
4.4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实现 | 第33-39页 |
4.4.1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33-38页 |
4.4.2 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仿真 | 第38-39页 |
4.4.3 控制系统方案选择 | 第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交联电缆生产线监控系统的实现 | 第40-60页 |
5.1 引言 | 第40页 |
5.2 控制系统组态及PLC控制程序实现 | 第40-46页 |
5.2.1 监控系统总体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5.2.2 模糊自整定PID温度控制程序流程 | 第41-43页 |
5.2.3 模糊自整定PID温度控制模块具体设计 | 第43-45页 |
5.2.4 温度控制程序仿真调试 | 第45-46页 |
5.3 触摸屏的组态 | 第46-52页 |
5.3.1 组态王开发监控系统软件 | 第46-47页 |
5.3.2 组态变量的建立及设备连接 | 第47-48页 |
5.3.3 交联电缆生产线智能监控HMI设计 | 第48-49页 |
5.3.4 交联电缆生产温度控制过程HMI设计 | 第49-52页 |
5.4 交联电缆生产过程运行与测试 | 第52-58页 |
5.4.1 交联电缆生产过程监控 | 第52-54页 |
5.4.2 温度监控 | 第54-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0-61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A 学术成果和参与科研项目 | 第65页 |
附录B 模糊控制规则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