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高岭石煤泥水沉降规律及模型研究
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变量注释表 | 第17-18页 |
1 绪论 | 第18-20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0-36页 |
2.1 选煤厂煤泥水处理的意义 | 第20-21页 |
2.2 难沉降煤泥水的特性 | 第21-24页 |
2.3 影响煤泥水沉降的主要因素 | 第24-27页 |
2.4 高岭石的特性及其对煤泥水沉降的影响 | 第27-29页 |
2.5 煤泥水沉降中的EDLVO理论 | 第29-33页 |
2.6 国内外煤泥水处理研究现状 | 第33-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试验样品及评价指标 | 第36-40页 |
3.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3.2 试验样品及制备 | 第36-37页 |
3.3 沉降实验评价体系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煤泥水样品微观性质分析 | 第40-49页 |
4.1 煤与高岭石表面形貌 | 第40-41页 |
4.2 煤和高岭石表面电位 | 第41-42页 |
4.3 表面官能团 | 第42-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煤泥水物质组成和浓度对其宏观性质的影响 | 第49-56页 |
5.1 含高岭石煤泥水的pH值 | 第49-52页 |
5.2 含高岭石煤泥水的电导率 | 第52-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含高岭石煤泥水沉降规律研究 | 第56-75页 |
6.1 不同水样中的沉降 | 第56-57页 |
6.2 加药量对沉降的影响 | 第57-59页 |
6.3 高岭石含量和煤泥水浓度 | 第59-62页 |
6.4 综合因数分析 | 第62-71页 |
6.5 煤泥水建模 | 第71-7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7 理论计算 | 第75-84页 |
7.1 未加药之前势能曲线 | 第76-80页 |
7.2 不同加药量势能曲线 | 第80-83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8.1 结论 | 第84-85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85页 |
8.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9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