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结构与原理 | 第12-13页 |
1.3 锂离子电池组成简述 | 第13-21页 |
1.3.1 正极材料 | 第13-17页 |
1.3.2 负极材料 | 第17-19页 |
1.3.3 电解质 | 第19页 |
1.3.4 Ni,Co,Mn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 第19-21页 |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仪器 | 第23-27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材料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2 电池的组装 | 第25页 |
2.3 材料的物理表征 | 第25-26页 |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5页 |
2.3.2 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DS) | 第25页 |
2.3.3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5-26页 |
2.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6页 |
2.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26-27页 |
2.4.1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26页 |
2.4.2 循环伏安 | 第26页 |
2.4.3 交流阻抗,阶跃测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LiNi_(0.5)Co_(0.2)Mn_(0.3)O_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 第27-42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3.2.1 材料的制备 | 第27-28页 |
3.2.2 材料的表征 | 第28页 |
3.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8-41页 |
3.3.1 合成温度,锂源种类对合成LiNi_(0.5)Co_(0.2)Mn_(0.3)O_2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28-34页 |
3.3.2 合成锂含量对材料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3 球磨机转速,以及煅烧时间对材料的影响 | 第3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LiNi_(0.6)Co_(0.2)Mn_(0.2)O_2的合成以及过渡金属元素掺杂 | 第42-72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4.2.1 材料的制备 | 第42-43页 |
4.2.2 材料的表征 | 第43-44页 |
4.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4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4-71页 |
4.3.1 合成温度,锂源种类对合成Li Ni_(0.6)Co_(0.2)Mn_(0.2)O_2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44-51页 |
4.3.2 锂含量的影响 | 第51-56页 |
4.3.3 过渡金属元素掺杂 | 第56-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LiNi_(0.8)Co_(0.1)Mn_(0.1)O_2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 第72-82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2-74页 |
5.2.1 材料的制备 | 第72-73页 |
5.2.2 材料的表征 | 第73页 |
5.2.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73-7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4-81页 |
5.3.1 合成温度对LiNi_(0.8)Co_(0.1)Mn_(0.1)O_2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74-77页 |
5.3.2 锂含量影响 | 第77-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