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上篇: 实践项目文本图件 | 第9-48页 |
下篇: 工程设计研究报告 | 第48-10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49-5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49-50页 |
1.1.1 项目简介 | 第49页 |
1.1.2 半工业化背景 | 第49页 |
1.1.3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 第49-50页 |
1.2 “位置”的含义 | 第50页 |
1.3 建筑的内在复杂性 | 第50-51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51-53页 |
第二章 在建筑中产生复杂性的三种“位置” | 第53-80页 |
2.1 现代建筑内在复杂性的多样化表达 | 第53-57页 |
2.1.1 现代主义早期新精神与古典主义共存的矛盾 | 第53-54页 |
2.1.2 国际式风格的确立及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样化表达 | 第54-55页 |
2.1.3 《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与后现代主义 | 第55-56页 |
2.1.4 当代建筑复杂性的多元化趋向 | 第56-57页 |
2.1.5 小结 | 第57页 |
2.2 建筑以几何与形态回应空间意义上的“位置” | 第57-64页 |
2.2.1 空间意义上的“位置” | 第57-58页 |
2.2.2 以空间与体量来回应地形地貌 | 第58-60页 |
2.2.3 以形态与布局来回应气候条件 | 第60-62页 |
2.2.4 以围护与界面来回应周边环境 | 第62-64页 |
2.2.5 小结 | 第64页 |
2.3 建筑以材料与构造契合时间的“位置” | 第64-72页 |
2.3.1 时间意义上的“位置” | 第64页 |
2.3.2 映现过去的历史 | 第64-68页 |
2.3.3 回应当下的需求 | 第68-70页 |
2.3.4 面向未来的衰亡 | 第70-72页 |
2.3.5 小结 | 第72页 |
2.4 建筑以功能与价值获取身份上的“位置” | 第72-80页 |
2.4.1 身份意义上的“位置” | 第72-73页 |
2.4.2 建筑作为身体与精神的容器 | 第73-74页 |
2.4.3 建筑作为外部世界的反映 | 第74-77页 |
2.4.4 建筑作为活动与文化的载体 | 第77-78页 |
2.4.5 小结 | 第78-80页 |
第三章 石碛村游客服务中心设计研究 | 第80-101页 |
3.1 项目背景与概况 | 第80-87页 |
3.1.1 项目缘起与性质 | 第80页 |
3.1.2 设计范围、甲方、使用方与设计方 | 第80页 |
3.1.3 项目各阶段工作安排 | 第80-84页 |
3.1.4 环境特征 | 第84-85页 |
3.1.5 场地与环境的关系 | 第85-87页 |
3.2 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 第87-89页 |
3.2.1 短暂的设计与建造周期 | 第87页 |
3.2.2 场地面积受限情况下的功能分配与体量布局 | 第87-88页 |
3.2.3 来自场地周边环境的影响 | 第88页 |
3.2.4 村口公共性的塑造 | 第88页 |
3.2.5 属于乡村同时也面向城市 | 第88-89页 |
3.3 回应策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性 | 第89-101页 |
3.3.1 功能分布与体量布局 | 第89-92页 |
3.3.2 体量的削减与彰显 | 第92-94页 |
3.3.3 两种结构形式的并置 | 第94-96页 |
3.3.4 结构与饰面的对应与差异 | 第96-98页 |
3.3.5 “轻”与“重”的表达 | 第98-99页 |
3.3.6 外墙材料的隐匿与显现 | 第99-100页 |
3.3.7 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语 | 第101-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7页 |
图片来源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