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一.古代五运六气理论文献的研究价值 | 第13-14页 |
1.宋朝以前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阐述 | 第13页 |
2.元金朝至清朝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理论的阐述 | 第13-14页 |
3.小结 | 第14页 |
二.现代对五脏病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14-16页 |
1.肝系疾病 | 第15页 |
2.心系疾病 | 第15页 |
3.脾系疾病 | 第15页 |
4.肺系疾病 | 第15-16页 |
5.肾系疾病 | 第16页 |
6.小结 | 第16页 |
三.五运六气变化与五脏病发病的现代研究 | 第16-22页 |
1.五运六气与流行病发病高峰期关系的研究 | 第16-17页 |
2.五脏病发病与气象因素关联性研究 | 第17-19页 |
3.五脏病季节发病规律与节气因素关联性研究 | 第19-22页 |
四.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理论研究 | 第23-37页 |
一.五运六气与五脏病发病规律 | 第23-30页 |
1.五运与五脏疾病发病相关性研究 | 第23-27页 |
2.六气与五脏疾病发病相关性研究 | 第27-29页 |
3.运气相合与五脏疾病发病相关性研究 | 第29页 |
4.总结 | 第29-30页 |
二.《黄帝内经》中对五脏病的相关认识 | 第30-32页 |
1.《黄帝内经》对五脏生理功能活动规律的认识 | 第30-31页 |
2.《黄帝内经》对五脏发病规律的认识 | 第31-32页 |
三.气象变化与五脏病相关性研究 | 第32-33页 |
1.气温 | 第32页 |
2.气压 | 第32页 |
3.相对湿度 | 第32-33页 |
4.降水 | 第33页 |
四.“四立”“二分二至”研究 | 第33-37页 |
1.节气概述 | 第33-34页 |
2.“四立”、“二分二至”的成因及意义 | 第34-37页 |
调查研究 | 第37-60页 |
一.研究对象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 第37页 |
1.研究对象来源 | 第37页 |
2.临床诊断标准 | 第37页 |
3.纳入标准 | 第37页 |
4.排除标准 | 第3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1.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2.研究资料采集 | 第38页 |
3.建立数据库 | 第38页 |
4.统计学方法 | 第38页 |
三.结果与分析 | 第38-60页 |
1. 十二年间临江地区不同气象因素变化情况分析 | 第38-43页 |
2.2000 年至2011年十二年间五脏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五种疾病统计39 | 第43-46页 |
3.2000 年至2011年吉林省临江市不同气象条件下五脏病发病规律研究 | 第46-56页 |
4.六种气象因素与五脏病相关分析 | 第56-58页 |
5.总结 | 第58-59页 |
6.分析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2页 |
1.2000 年至2011年吉林省临江市重要节气节点不同气象因素下五脏病发病 | 第60-61页 |
2. 本研究尚且存在的局限性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