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代码动态二进制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恶意代码及相关技术 | 第14-27页 |
·恶意代码概述 | 第14-17页 |
·恶意代码的发展史 | 第14-16页 |
·恶意代码分类 | 第16-17页 |
·恶意代码分析方法 | 第17-21页 |
·静态分析 | 第17-19页 |
·动态分析 | 第19-20页 |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对比 | 第20-21页 |
·恶意代码反分析技术 | 第21-26页 |
·隐藏技术 | 第21页 |
·多态技术 | 第21-22页 |
·花指令 | 第22页 |
·SMC技术 | 第22-23页 |
·检验和 | 第23-24页 |
·断点检测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分析平台关键技术研究 | 第27-41页 |
·动态二进制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 第27-38页 |
·CPU寄存器 | 第27-29页 |
·操作系统分页机制 | 第29-32页 |
·异常和中断 | 第32-34页 |
·API Hook | 第34-37页 |
·Shellcode | 第37-38页 |
·恶意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 第38-40页 |
·行为分析 | 第38-39页 |
·恶意行为分析模型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恶意代码动态二进制分析平台框架 | 第41-49页 |
·总体设计目标 | 第41页 |
·系统框架设计 | 第41-43页 |
·各功能模块描述 | 第43-48页 |
·监控子系统 | 第43-44页 |
·分析子系统 | 第44-45页 |
·通信模块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监控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49-67页 |
·监控子系统架构设计 | 第49-50页 |
·接口API | 第50-53页 |
·断点类接口 | 第50-52页 |
·执行控制类接口 | 第52页 |
·执行环境类接口 | 第52-53页 |
·断点表模块 | 第53-54页 |
·监视平台处理流程 | 第54-66页 |
·监控子系统启动 | 第54-58页 |
·断点的设置 | 第58-59页 |
·断点的触发 | 第59-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分析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7-76页 |
·分析子系统架构设计 | 第67-68页 |
·分析子系统模块处理流程 | 第68-69页 |
·分析子系统各子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第69-75页 |
·行为规则库模块 | 第69-71页 |
·行为监视设置模块 | 第71-72页 |
·行为解析模块 | 第72-74页 |
·行为记录模块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七章 系统测试 | 第76-83页 |
·监控子系统测试 | 第76-80页 |
·实验环境 | 第76-77页 |
·实验过程 | 第77-80页 |
·实验结论 | 第80页 |
·恶意行为分析测试 | 第80-83页 |
·实验环境 | 第80-81页 |
·分析结果 | 第81-8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工作总结 | 第83-84页 |
·未来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