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 | 第11-25页 |
1.1 有效霉素的发现和同系物 | 第11-12页 |
1.2 有效霉素抗真菌机理及应用 | 第12-14页 |
1.2.1 有效霉素抗真菌机理 | 第12-13页 |
1.2.2 有效霉素的应用 | 第13-14页 |
1.3 有效霉素合成代谢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2 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 第15-16页 |
1.3.3 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的推测 | 第16页 |
1.3.4 生物合成代谢途径的调控 | 第16-18页 |
1.4 有效霉素发酵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温度对于抗生素发酵的影响 | 第19-22页 |
1.5.1 温度是发酵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 第19-20页 |
1.5.2 温度对链霉菌发酵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3 链霉菌对温度响应的机制 | 第21-22页 |
1.5.4 有效霉素发酵温度研究 | 第22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 第22-25页 |
1.6.1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2-23页 |
1.6.2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发酵温度对吸水链霉菌 5008 有效霉素 A(井冈霉素)发酵过程的影响 | 第25-35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5-26页 |
2.1.1 菌种 | 第25页 |
2.1.2 主要试剂与培养基 | 第25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6-28页 |
2.2.1 培养方法 | 第26-27页 |
2.2.2 发酵培养物蛋白量测定 | 第27页 |
2.2.3 残糖和pH 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4 有效霉素标准品的制备 | 第28页 |
2.2.5 有效霉素的检测 | 第28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2.3.1 糖的消耗 | 第28-29页 |
2.3.2 菌体的生长 | 第29-31页 |
2.3.3 pH 的变化 | 第31-32页 |
2.3.4 有效霉素的积累 | 第32-33页 |
2.4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不同温度条件下有效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35-4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5-36页 |
3.1.1 菌种 | 第35页 |
3.1.2 试剂与培养基 | 第35页 |
3.1.3 主要仪器 | 第35-36页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6-38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3.2.2 RNA 提取与反转录 | 第37-38页 |
3.2.3 扩增条件与标准扩增曲线 | 第38页 |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38-46页 |
3.3.1 RNA 提取 | 第38-39页 |
3.3.2 引物扩增效率与特异性 | 第39-43页 |
3.3.3 有效霉素结构基因所在三个转录子的表达水平 | 第43-46页 |
3.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四章 发酵温度对代谢途径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48-59页 |
4.1 磷酸戊糖途径中G6PDH 酶活性的测定 | 第48-52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4.1.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页 |
4.1.1.2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8-49页 |
4.1.1.3 吸水链霉菌5008 的培养 | 第49页 |
4.1.1.4 粗酶液的制备 | 第49-50页 |
4.1.1.5 G6PDH 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50-51页 |
4.1.2 实验结果 | 第51-52页 |
4.2 有效霉素A 合成途径中ValG 酶活性的测定 | 第52-57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4页 |
4.2.1.1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2页 |
4.2.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52-53页 |
4.2.1.3 ValG 糖苷转移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4.2.2 实验结果 | 第54-57页 |
4.3 讨论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利用荧光蛋白跟踪valG 基因表达的探索 | 第59-72页 |
5.1 材料与仪器 | 第59-61页 |
5.1.1 菌种与载体 | 第59-60页 |
5.1.2 试剂溶液和培养基 | 第60-61页 |
5.1.2.1 试剂 | 第60页 |
5.1.2.2 溶液 | 第60页 |
5.1.2.3 培养基 | 第60-61页 |
5.1.3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5.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61-67页 |
5.2.1 常规分子实验技术 | 第61-62页 |
5.2.2 技术路线 | 第62-64页 |
5.2.3 片断重叠延伸PCR (SOE PCR) | 第64-66页 |
5.2.4 接合转移 | 第66页 |
5.2.5 荧光显微镜成像 | 第66-67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67-71页 |
5.3.1 载体的构建 | 第67-69页 |
5.3.2 接合转移 | 第69页 |
5.3.3 荧光显微镜成像 | 第69-71页 |
5.4 讨论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