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对接接头角变形拘束焊问题的数值分析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1-12页 |
| 1 绪论 | 第12-17页 |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15-17页 |
| 2 焊接应力与变形 | 第17-23页 |
| 2.1 残余应力与残余变形的形成机理 | 第17-18页 |
| 2.2 对接接头自由焊条件下的残余应力与残余变形 | 第18-19页 |
| 2.3 焊件中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 2.4 焊接变形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第20-21页 |
| 2.5 拘束焊的几何模型 | 第21-22页 |
| 2.6 反变形法的几何模型 | 第22-23页 |
| 3 焊接过程的有限元分析原理 | 第23-36页 |
| 3.1 有限元法介绍 | 第23-25页 |
| 3.2 焊接温度场的分析理论 | 第25-29页 |
| 3.2.1 焊接传热的基本形式 | 第25页 |
| 3.2.2 焊接热传导的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25-26页 |
| 3.2.3 非线性热传导的有限元分析 | 第26-29页 |
| 3.3 焊接应力和变形的分析理论 | 第29-35页 |
| 3.3.1 焊接热弹塑性分析的特点及假定 | 第29页 |
| 3.3.2 塑性理论 | 第29-31页 |
| 3.3.3 焊接热弹塑性有限元的本构关系 | 第31-3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4 焊接过程的有限元数值分析 | 第36-59页 |
| 4.1 前言 | 第36页 |
| 4.2 分析过程 | 第36-48页 |
| 4.2.1 建模 | 第36-41页 |
| 4.2.2 确定热源模型 | 第41页 |
| 4.2.3 相变潜热的处理 | 第41页 |
| 4.2.4 加载边界条件 | 第41-42页 |
| 4.2.5 求解 | 第42-48页 |
| 4.3 求解结果及讨论 | 第48-57页 |
| 4.4 模拟计算的影响因素 | 第57-58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5 拘束焊 | 第59-74页 |
| 5.1 拘束焊有限元模拟的实现 | 第59-60页 |
| 5.2 拘束长度的理论计算 | 第60-64页 |
| 5.2.1 理论假设 | 第60-61页 |
| 5.2.2 弹塑性理论分析过程 | 第61-64页 |
| 5.3 最优化问题 | 第64-68页 |
| 5.3.1 最优化的基本问题 | 第64-65页 |
| 5.3.2 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 第65-68页 |
| 5.4 拘束长度的确定 | 第68-69页 |
| 5.5 拘束力的确定方法 | 第69-70页 |
| 5.6 拘束焊计算结果及讨论 | 第70-73页 |
| 5.7 拘束焊拘束力和拘束长度的总结 | 第73页 |
| 5.8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6 反变形法 | 第74-77页 |
| 6.1 反变形模拟计算的实现 | 第74页 |
| 6.2 反变形法模拟计算结果 | 第74-76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7 实验测量 | 第77-82页 |
| 7.1 自由焊残余应力及残余变形测量 | 第77-81页 |
| 7.1.1 实验设备及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 7.1.2 小孔法实验原理 | 第78-79页 |
| 7.1.3 测量方法 | 第79-80页 |
| 7.1.4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80-81页 |
| 7.2 拘束焊模拟实验 | 第81页 |
| 7.3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