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仪器、仪表论文--光学仪器论文--物理光学仪器论文

光电直读光谱仪对生铁多元检测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目录第3-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理论与实际意义第10-11页
    1.2 光电直读光谱仪的基本原理第11-12页
    1.3 分析仪器的发展概况第12-17页
        1.3.1 分析仪器的发展历程第12-13页
        1.3.2 分析仪器发展的几个阶段第13-14页
        1.3.3 现代光电直读光谱仪的最新发展第14-17页
    1.4 光电光谱分析的特点第17页
    1.5 课题来源第17-19页
        1.5.1 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5.2 课题来源第18-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2章 试样模具设计及取制样工艺优化第20-31页
    2.1 仪器设备简况第20-23页
        2.1.1 仪器第20-21页
        2.1.2 光电直读光谱仪的试验条件第21-22页
            2.1.2.1 实验室空间第21页
            2.1.2.2 供电第21页
            2.1.2.3 环境条件第21页
            2.1.2.4 氩气供给第21-22页
            2.1.2.5 实验时的通风第22页
            2.1.2.6 专用地线第22页
        2.1.3 砂轮机第22-23页
            2.1.3.1 一磨第22页
            2.1.3.2 二磨第22-23页
    2.2 试样模具的设计和优化第23-28页
        2.2.1 商家提供的试样模具及存在的问题第23页
        2.2.2 试样模具的设计和优化第23-28页
    2.3 取制样的工艺优化第28-30页
        2.3.1 取样工艺优化第28-29页
        2.3.2 制样工艺优化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激发时间的确定第31-38页
    3.1 激发时间(stimulation time)第31页
    3.2 冲洗时间(flush time)的确定第31页
    3.3 预燃时间(prespark time)的确定第31-34页
    3.4 曝光时间(exposure time)的确定第34-35页
    3.5 预燃和曝光时间的稳定性试验第35-37页
    3.6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4章 标准工作曲线的建立第38-54页
    4.1 三种生铁的区别第38-39页
    4.2 光电光谱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第39页
    4.3 光电光谱定量关系式第39-41页
    4.4 建立标准工作曲线(三标准试样法)第41-48页
        4.4.1 碳(C)的标准工作曲线第43页
        4.4.2 硅(Si)的标准工作曲线第43-44页
        4.4.3 锰(Mn)的标准工作曲线第44页
        4.4.4 磷(P)的标准工作曲线第44-45页
        4.4.5 硫(S)的标准工作曲线第45-48页
    4.5 工作曲线的校正第48-52页
        4.5.1 碳(C)曲线的校正第49页
        4.5.2 硅(Si)曲线的校正第49页
        4.5.3 磷(P)曲线的校正第49-50页
        4.5.4 硫(S)曲线的校正第50-52页
    4.6 控样的日常校正第52-53页
    4.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5章 误差分析与正交试验第54-65页
    5.1 光电直读光谱仪的误差分析第54-57页
        5.1.1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第54页
        5.1.2 误差的产生及其原因第54-57页
            5.1.2.1 系统误差第55-56页
            5.1.2.2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第56-57页
    5.2 正交试验第57-62页
        5.2.1 指标的设定第57页
        5.2.2 因素的设立第57页
        5.2.3 水平的确定第57-58页
        5.2.4 正交表的建立第58页
            5.2.4.1 正交表的特性第58页
            5.2.4.2 正交表的建立第58页
        5.2.5 实验安排第58-61页
            5.2.5.1 实验的分析准确率第58-59页
            5.2.5.2 相关计算第59-61页
        5.2.6 计算结果分析第61-62页
            5.2.6.1 因素水平分析第61页
            5.2.6.2 极差分析第61-62页
    5.3 数据的方差分析与校正第62页
    5.4 本章小结第62-65页
第6章 反控样的研制与应用第65-70页
    6.1 反控样的概念第65页
    6.2 反控样的作用第65-66页
    6.3 反控样的研制第66-69页
        6.3.1 取制样的条件第66页
        6.3.2 取制样的过程第66-67页
        6.3.3 重现性实验第67-68页
        6.3.4 反控样的定值第68-69页
    6.4 反控样的应用第69页
    6.5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7章 最终试验第70-73页
    7.1 实验目的第70页
    7.2 实验过程第70-72页
    7.3 实验结论第72页
    7.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结论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致谢第78-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钨酸盐低维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锅炉的单片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