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9-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1-15页 |
| ·一般滑坡形成演化机制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高速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巨型滑坡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巨型滑坡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第2章 西南地区巨型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分类研究 | 第19-38页 |
| ·巨型滑坡的界定与分类 | 第19-23页 |
| ·巨型滑坡的界定 | 第19-20页 |
| ·巨型滑坡的分类 | 第20-23页 |
| ·巨型滑坡数据库 | 第23-28页 |
| ·概况 | 第23-24页 |
| ·基本功能 | 第24-28页 |
| ·巨型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28-32页 |
| ·地形地貌特征 | 第28页 |
| ·坡体结构特征 | 第28-31页 |
| ·分区与分级特征 | 第31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1-32页 |
| ·影响巨型滑坡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32-37页 |
| ·控制滑坡发育与分布的主要因素 | 第32-34页 |
| ·诱发滑坡发育的主要因素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3章 西南地区巨型滑坡形成机制典型实例研究 | 第38-73页 |
| ·地震触发型巨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 第38-50页 |
|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38-42页 |
| ·东河口滑坡特征 | 第42-44页 |
| ·东河口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44-50页 |
| ·暴雨诱发型巨型滑坡形成机制研究 | 第50-72页 |
|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50-51页 |
| ·12#滑坡特征 | 第51-63页 |
| ·12#滑坡形成机制分析 | 第63-65页 |
| ·滑坡形成机制的二维数值模拟 | 第65-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4章 西南地区巨型滑坡复活机制典型实例研究 | 第73-97页 |
| ·暴雨诱发滑坡复活机制研究 | 第73-77页 |
|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73-74页 |
| ·鸡扒子滑坡特征 | 第74-75页 |
| ·鸡扒子滑坡复活机制分析 | 第75-77页 |
| ·人工开挖诱发滑坡复活机制研究 | 第77-95页 |
| ·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77-79页 |
| ·八渡滑坡特征 | 第79-84页 |
| ·八渡滑坡复活机制分析 | 第84-87页 |
| ·八渡滑坡复活机制的三维数值模拟 | 第87-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 第5章 西南地区典型巨型滑坡形成与复活机制的地质力学模式研究 | 第97-107页 |
| ·巨型岩体滑坡的形成条件及机制模式 | 第97-104页 |
| ·震动拉裂-剪切滑移模式 | 第97-99页 |
| ·滑移-拉裂-平推模式 | 第99-100页 |
| ·滑移-拉裂-剪断模式 | 第100-102页 |
| ·滑移-弯曲-剪断模式 | 第102-103页 |
| ·倾倒-拉裂-剪断模式 | 第103-104页 |
| ·巨型土体滑坡的形成与复活机制模式 | 第104-106页 |
| ·整体型蠕滑-拉裂-剪断模式 | 第104-105页 |
| ·分区型蠕滑-拉裂-剪断模式 | 第105页 |
| ·分级型蠕滑-拉裂-剪断模式 | 第105页 |
| ·蠕滑-锁固-溃滑模式 | 第105-106页 |
| ·滑移-拉裂-剪断模式 | 第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 结论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