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胜任特征研究方法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动态胜任特征模型相关概念界定与必要性分析 | 第18-23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8-20页 |
2.1.1 情景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绩效的概念 | 第18页 |
2.1.3 绩效情景 | 第18-19页 |
2.1.4 领导干部胜任特征 | 第19页 |
2.1.5 领导干部胜任特征模型 | 第19页 |
2.1.6 动态胜任特征及模型 | 第19-20页 |
2.2 领导干部胜任特征模型的相关分析 | 第20-21页 |
2.2.1 胜任特征模型构建流程 | 第20页 |
2.2.2 领导干部胜任特征模型的特征 | 第20-21页 |
2.3 胜任特征模型的不足 | 第21-22页 |
2.3.1 研究中忽略实践应用 | 第21页 |
2.3.2 应用中忽视理论假设 | 第21-22页 |
2.4 动态胜任特征模型必要性 | 第22页 |
2.4.1 环境多变性 | 第22页 |
2.4.2 岗位重要性 | 第22页 |
2.4.3 理论发展性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领导干部情景性任职条件分析 | 第23-31页 |
3.1 绩效情景的分析 | 第23-24页 |
3.1.1 分析的目的 | 第23页 |
3.1.2 分析的原则 | 第23-24页 |
3.1.3 分析的意义 | 第24页 |
3.2 绩效情景的分类 | 第24-25页 |
3.2.1 宏观分类 | 第24-25页 |
3.2.2 微观分类 | 第25页 |
3.3 不同层级领导干部任职条件确定 | 第25-30页 |
3.3.1 厅局级领导干部任职条件确定 | 第25-28页 |
3.3.2 县处级领导干部任职条件确定 | 第28-30页 |
3.3.3 乡科级领导干部任职条件确定 | 第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动态胜任特征模型构建的方法形成 | 第31-38页 |
4.1 常用构建方法的分析与修正 | 第31-34页 |
4.1.1 行为事件访谈法 | 第31页 |
4.1.2 问卷调查法 | 第31-32页 |
4.1.3 职位分析法 | 第32页 |
4.1.4 专家小组意见法 | 第32页 |
4.1.5 情景判断测验法 | 第32-33页 |
4.1.6 口语报告与汇编栅格法 | 第33页 |
4.1.7 团体焦点访谈法 | 第33-34页 |
4.2 动态胜任特征模型的多维检测法设计 | 第34-35页 |
4.2.1 方法提出 | 第34页 |
4.2.2 基本步骤 | 第34-35页 |
4.2.3 实施流程 | 第35页 |
4.3 动态胜任特征模型构建方法的应用条件 | 第35-36页 |
4.3.1 严格执行制度 | 第35-36页 |
4.3.2 多元评价主体 | 第36页 |
4.3.3 科学设置环节 | 第36页 |
4.4 多维检测法的评价 | 第36-37页 |
4.4.1 依据此方法构建的模型选拔领导干部 | 第36-37页 |
4.4.2 依据此方法构建的模型开展干部培训 | 第37页 |
4.4.3 综合评价 | 第3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动态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第38-54页 |
5.1 动态胜任特征初选模型构建 | 第38-43页 |
5.1.1 厅局级领导干部动态胜任特征初选模型的构建 | 第38-39页 |
5.1.2 县处级领导干部动态胜任特征初选模型的构建 | 第39-41页 |
5.1.3 乡科级领导干部动态胜任特征初选模型的构建 | 第41-43页 |
5.2 某省择优选拔县委书记人选的实际应用 | 第43-52页 |
5.2.1 县委书记初选动态胜任特征 | 第43-51页 |
5.2.2 组织实施测评 | 第51-52页 |
5.2.3 测评结果反馈 | 第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