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的城市景观设计探究--以郑东新区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及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3-15页 |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创新性 | 第17页 |
1.6 论文的难点和重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文脉与城市景观设计相关概念及关系研究 | 第19-38页 |
2.1 景观与城市景观设计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1.1 景观 | 第19页 |
2.1.2 城市景观 | 第19-20页 |
2.1.3 景观设计 | 第20-21页 |
2.1.4 景观的分类 | 第21-22页 |
2.2 文脉的相关概念研究 | 第22-28页 |
2.2.1 文脉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2 文脉的内涵特征 | 第23-25页 |
2.2.3 文脉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5-28页 |
2.3 景观设计与文脉的关系及意义 | 第28-29页 |
2.3.1 景观与文脉的关系 | 第28页 |
2.3.2 文脉运用于景观设计的意义 | 第28-29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4.1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9-30页 |
2.4.2 符号学理论 | 第30页 |
2.4.3 场所精神 | 第30-31页 |
2.4.4 城市意象论 | 第31页 |
2.5 全球化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与文脉 | 第31-37页 |
2.5.1 国外的成功案例研究 | 第31-33页 |
2.5.2 国内的成功案例研究 | 第33-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城市景观中的文脉表达方式探索 | 第38-53页 |
3.1 文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表达 | 第38-44页 |
3.1.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 第38-39页 |
3.1.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化因素 | 第39-41页 |
3.1.3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 | 第41-42页 |
3.1.4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 | 第42-44页 |
3.2 文脉要素在城市景观中的体现 | 第44-49页 |
3.2.1 文脉对城市空间特征的影响 | 第45-46页 |
3.2.2. 空间肌理 | 第46-47页 |
3.2.3 空间界面 | 第47-48页 |
3.2.4 文脉的表达方法 | 第48-49页 |
3.3 城市景观设计的动态要素 | 第49-52页 |
3.3.1 注重文脉要素的运用 | 第49-50页 |
3.3.2 注重生态思想的运用 | 第50-51页 |
3.3.3 注重以人为本的运用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文脉在郑东新区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 第53-94页 |
4.1 郑州地域文脉及城市文化渊源 | 第53-57页 |
4.1.1 历史沿革和城市建设史 | 第53-54页 |
4.1.2 郑州地域文脉的渊源 | 第54-57页 |
4.2 郑东新区概况分析 | 第57-61页 |
4.2.1 项目建设背景 | 第57-58页 |
4.2.2 基地概况 | 第58页 |
4.2.3 总体规划概念构思 | 第58-61页 |
4.3 郑东新区总体规划特征分析 | 第61-68页 |
4.3.1 郑州空间布局的特征及影响 | 第61-63页 |
4.3.2 规划结构特征 | 第63-64页 |
4.3.3 CBD 空间肌理 | 第64-65页 |
4.3.4 CBD 空间形态的文脉延续 | 第65-67页 |
4.3.5 郑东新区景观系统设计 | 第67-68页 |
4.4 特色景观公共空间的文脉表达 | 第68-83页 |
4.4.1 如意湖景观空间 | 第68-74页 |
4.4.2 郑州之林景观空间 | 第74-83页 |
4.5 文脉在郑东新区各景观要素中的表达 | 第83-93页 |
4.5.1 公共环境景观空间设计 | 第83-84页 |
4.5.2 植物绿化策略 | 第84-89页 |
4.5.3 环境小品设计 | 第89-90页 |
4.5.4 道路、铺装设计 | 第90-91页 |
4.5.5 色彩、材质引导 | 第91-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附录 | 第98-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