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尾矿坝渗流计算及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第12-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附图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某尾矿坝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6-22页 |
2.1 尾矿坝的地质背景及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9页 |
2.1.1 地形地貌条件 | 第16页 |
2.1.2 地质构造条件 | 第16-17页 |
2.1.3 地层岩性条件 | 第17-18页 |
2.1.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8-19页 |
2.1.5 尾矿坝的物理力学性质 | 第19页 |
2.2 尾矿坝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2页 |
2.2.1 尾矿坝现状 | 第19-20页 |
2.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尾矿坝渗流场的计算与分析 | 第22-43页 |
3.1 概述 | 第22页 |
3.2 尾矿坝浸润线的特点 | 第22-23页 |
3.3 渗流对尾矿坝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23-25页 |
3.4 FLAC 基本知识 | 第25-31页 |
3.4.1 计算原理 | 第27-31页 |
3.5 渗流基本方程 | 第31-33页 |
3.5.1 运动方程 | 第31-32页 |
3.5.2 渗流连续性方程 | 第32页 |
3.5.3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 第32-33页 |
3.6 渗流基本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33-34页 |
3.6.1 边界条件 | 第33页 |
3.6.2 初始条件 | 第33-34页 |
3.7 有限差分分析过程 | 第34-42页 |
3.7.1 基本假定 | 第34页 |
3.7.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34页 |
3.7.3 计算参数和工况 | 第34页 |
3.7.4 计算结果 | 第34-4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地震作用下尾矿坝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43-57页 |
4.1 概述 | 第43页 |
4.2 选取尾矿的材料本构模型 | 第43-46页 |
4.3 约束条件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 第46-50页 |
4.3.1 约束条件的设置 | 第46-47页 |
4.3.2 阻尼的确定 | 第47-48页 |
4.3.3 动荷载的确定 | 第48-50页 |
4.3.4 动孔压模型 | 第50页 |
4.4 尾矿坝动力分析计算模型建立 | 第50-51页 |
4.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0页 |
4.4.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50-51页 |
4.4.3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51页 |
4.4.4 地震荷载 | 第51页 |
4.5 尾矿坝动力响应分析 | 第51-56页 |
4.5.1 坝体加速度的动力响应分析 | 第51-53页 |
4.5.2 坝体不同位置的位移变化动力响应分析 | 第53-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尾矿坝的液化危险性分析 | 第57-69页 |
5.1 在地震作用下饱和散体的液化机理分析 | 第57-58页 |
5.1.1 地震作用机理 | 第57页 |
5.1.2 液化机理 | 第57-58页 |
5.1.3 波动机理 | 第58页 |
5.2 影响土体液化的主要因素 | 第58-60页 |
5.2.1 土性条件 | 第58-60页 |
5.2.2 初始应力条件 | 第60页 |
5.2.3 动荷条件和排水条件 | 第60页 |
5.2.4 地下水位 | 第60页 |
5.3 砂土液化的判别分析方法 | 第60-62页 |
5.3.1 颗分曲线法 | 第61页 |
5.3.2 标准贯入试验法 | 第61-62页 |
5.3.3 相对密度法 | 第62页 |
5.3.4 剪切波速法 | 第62页 |
5.4 该尾矿坝的抗震液化综合分析 | 第62-67页 |
5.4.1 用颗分曲线法判别 | 第63-64页 |
5.4.2 用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 第64-65页 |
5.4.3 用相对密度法判别 | 第65-66页 |
5.4.4 尾矿坝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分析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