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2页 |
1.1.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1.1.2 WCDMA系统特点与发展 | 第10-11页 |
1.1.3 无线网络结构分析发展现状 | 第11页 |
1.1.4 WCDMA无线网络结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2-13页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WCDMA无线网络结构特性分析 | 第15-19页 |
2.1 WCDMA系统的软容量特性 | 第15-17页 |
2.1.1 WCDMA容量与覆盖关系 | 第15-16页 |
2.1.2 邻区干扰因子对信号覆盖影响分析 | 第16-17页 |
2.2 WCDMA的软切换机制 | 第17-19页 |
2.2.1 软切换含义 | 第17-18页 |
2.2.2 软切换算法 | 第18页 |
2.2.3 软切换对于WCDMA系统性能影响 | 第18-19页 |
第三章 传统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与方法 | 第19-26页 |
3.1 GSM无线网络结构概念及特点 | 第19-20页 |
3.2 GSM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 | 第20-21页 |
3.3 体系关键指标的介绍与分析 | 第21-24页 |
3.3.1 网络结构指数 | 第21-22页 |
3.3.2 重叠覆盖度 | 第22页 |
3.3.3 冗余覆盖指数 | 第22-24页 |
3.4 GSM体系对于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的启示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站密度描述无线网络结构的局限性研究 | 第26-38页 |
4.1 传统指标站密度反映重叠覆盖性能的数据分析 | 第26-37页 |
4.1.1 数据预处理 | 第26-30页 |
4.1.2 站密度联合区域平均覆盖、干扰分析 | 第30-32页 |
4.1.3 站密度结合话务量、数据量分析 | 第32-35页 |
4.1.4 站密度反映重叠覆盖的局限性 | 第35-37页 |
4.2 传统指标站高度反映冗余覆盖度的局限性 | 第37-38页 |
第五章 新型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 第38-63页 |
5.1 一种新型WCDMA无线网络结构分析体系的提出 | 第38-40页 |
5.1.1 体系框架树图详解 | 第38-40页 |
5.1.2 体系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指标 | 第40页 |
5.2 体系中关键指标的构建与数据验证 | 第40-53页 |
5.2.1 反映重叠覆盖度的新型指标的构建与数据分析 | 第40-46页 |
5.2.2 反映冗余覆盖度的新型指标的构建与数据分析 | 第46-53页 |
5.3 单站结构合理性分析与研究 | 第53-60页 |
5.3.1 站址选择合理性 | 第53-55页 |
5.3.2 天面布局合理性 | 第55-56页 |
5.3.3 天馈设置合理性及问题定位方法 | 第56-59页 |
5.3.4 单站结构合理性分析总结 | 第59-60页 |
5.4 基于体系的评估优化方法总结 | 第60-63页 |
5.4.1 基于体系的评估优化方法树图 | 第60页 |
5.4.2 评估优化方法具体步骤 | 第60-63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3-65页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3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