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矿分级智能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2 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的发展过程 | 第18-24页 |
1.2.1 传统控制策略 | 第18-19页 |
1.2.2 现代控制策略 | 第19-21页 |
1.2.3 智能控制策略 | 第21-24页 |
1.3 磨矿分级过程控制的现状 | 第24-26页 |
1.3.1 国内矿山磨矿分级控制现状 | 第24-25页 |
1.3.2 国外矿山磨矿分级控制现状 | 第25-26页 |
1.4 磨矿分级自动控制的发展方向 | 第26-28页 |
1.4.1 模型预测控制 | 第26-27页 |
1.4.2 带自主学习的智能控制 | 第27页 |
1.4.3 优化控制 | 第27-28页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湿式球磨运行机理及特性 | 第29-37页 |
2.1 概述 | 第29页 |
2.2 球磨机的工作原理 | 第29-31页 |
2.3 磨机分级控制过程的特点 | 第31-32页 |
2.4 磨矿浓度对球磨作业的影响 | 第32-33页 |
2.5 装补球对球磨作业的影响 | 第33页 |
2.6 介质充填率对球磨作业的影响 | 第33-37页 |
第三章 湿式球磨机负荷量的检测方法 | 第37-47页 |
3.1 概述 | 第37页 |
3.2 球磨机负荷的直接检测方法 | 第37-39页 |
3.3 球磨机振声检测法 | 第39页 |
3.4 球磨机振动检测法 | 第39-41页 |
3.4.1 筒体振动检测法 | 第39-41页 |
3.4.2 轴承座的振动检测 | 第41页 |
3.5 球磨机功率检测法 | 第41-43页 |
3.6 压力传感器检测法 | 第43-44页 |
3.7 其它单因素检测法 | 第44页 |
3.7.1 差动电磁传感器法 | 第44页 |
3.7.2 示踪原子法 | 第44页 |
3.8 多因素检测方法 | 第44-46页 |
3.8.1 振动、功率法 | 第44-45页 |
3.8.2 振声、功率、压力法 | 第45-46页 |
3.9 多源融合信号的软测量方法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磨矿分级过程信号分析与参数计算 | 第47-55页 |
4.1 球磨车间声发射源分析 | 第47-48页 |
4.1.1 球磨车间声发射源分类 | 第47-48页 |
4.1.2 球磨车间声发射源信号采集 | 第48页 |
4.2 球磨车间声信号处理 | 第48-50页 |
4.2.1 噪音信号的分类处理 | 第48-49页 |
4.2.2 磨音信号的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2.3 磨音信号的校正 | 第50页 |
4.3 球磨机运行时电流值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 第50-52页 |
4.3.1 磨机负荷量与磨机电机电流的函数关系 | 第50-51页 |
4.3.2 球磨机电机电流下降的判定 | 第51-52页 |
4.3.3 球磨机电机电流斜率的判定 | 第52页 |
4.4 螺旋分级机电流检测与返砂量计算 | 第52-55页 |
4.4.1 螺旋分级机电流采集 | 第52-53页 |
4.4.2 返砂量数学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第五章 球磨机参数PID控制 | 第55-67页 |
5.1 PID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 第55-56页 |
5.2 PID控制器调节方法 | 第56-57页 |
5.3 PID算法类型 | 第57-59页 |
5.3.1 位置型PID控制 | 第57-58页 |
5.3.2 增量型控制 | 第58-59页 |
5.4 PID控制的工程实现 | 第59-62页 |
5.4.1 给定值处理 | 第60页 |
5.4.2 被控制量处理 | 第60-61页 |
5.4.3 偏差处理 | 第61-62页 |
5.4.4 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62页 |
5.4.5 控制量处理 | 第62页 |
5.5 西门子STEP 7的PID控制软件模块 | 第62-67页 |
第六章 磨矿分级自寻优控制 | 第67-74页 |
6.1 控制方案设计 | 第67-68页 |
6.2 球磨机负荷量控制 | 第68页 |
6.3 动态自寻优控制 | 第68-70页 |
6.5 模糊控制算法 | 第70-72页 |
6.7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第72-73页 |
6.8 模糊推理与清晰化 | 第73-74页 |
第七章 磨矿分级多参数检测及控制 | 第74-80页 |
7.1 粉矿仓料位检测和报警 | 第74页 |
7.2 原矿给矿量检测与控制 | 第74页 |
7.3 给矿水流量检测与控制 | 第74-75页 |
7.4 排矿水流量检测与控制 | 第75页 |
7.5 磨矿浓度检测与控制 | 第75-76页 |
7.6 分级溢流细度检测与控制 | 第76页 |
7.7 球磨机电机与分级机电流的检测 | 第76-79页 |
7.8 磨音检测 | 第79页 |
7.9 球磨机轴承温度检测 | 第79-80页 |
第八章 磨矿分级控制系统设计 | 第80-99页 |
8.1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及设计规范 | 第80-81页 |
8.1.1 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 | 第80页 |
8.1.2 控制系统的设计规范 | 第80-81页 |
8.2 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81页 |
8.3 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测控点设计 | 第81-83页 |
8.4 现场检测仪表设计选型 | 第83-87页 |
8.4.1 给矿量检测仪表 | 第83-84页 |
8.4.2 水流量检测仪表 | 第84-85页 |
8.4.3 溢流浓度检测仪表 | 第85-86页 |
8.4.4 电流强度检测仪表 | 第86页 |
8.4.5 音量检测仪表 | 第86页 |
8.4.6 温度传感器 | 第86-87页 |
8.5 现场执行仪表设计选型 | 第87-88页 |
8.5.1 变频器的设计选型 | 第87页 |
8.5.2 电动调节阀的设计选型 | 第87-88页 |
8.6 下位主机系统的设计 | 第88-97页 |
8.6.1 PLC的结构设计 | 第88页 |
8.6.2 CPU的选型 | 第88-89页 |
8.6.3 DI接口模块的选型及信号连接 | 第89-90页 |
8.6.4 DO接口模块选型与信号连接 | 第90-92页 |
8.6.5 AI接口的选型及信号连接 | 第92-96页 |
8.6.6 AO接口的设计 | 第96-97页 |
8.7 上位主机系统的设计选型 | 第97-99页 |
第九章 监控系统设计开发 | 第99-108页 |
9.1 监控系统的功能及任务 | 第99页 |
9.2 监控系统的组态软件 | 第99-100页 |
9.3 模拟工艺流程图的设计开发 | 第100-102页 |
9.4 操作面板的设计开发 | 第102-103页 |
9.5 报警窗口的设计开发 | 第103页 |
9.6 历史数据界面的设计开发 | 第103-104页 |
9.7 数据报表的设计开发 | 第104-105页 |
9.8 PID控制回路参数调节界面的设计开发 | 第105-106页 |
9.9 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 | 第106-108页 |
第十章 磨矿分级控制系统的调试 | 第108-115页 |
10.1 控制回路的主要调试方法和步骤 | 第108-109页 |
10.1.1 离线调试 | 第108页 |
10.1.2 在线调试 | 第108-109页 |
10.2 PID控制回路参数的整定 | 第109-112页 |
10.2.1 扩充临界比例度法 | 第109-110页 |
10.2.2 扩充响应曲线法 | 第110-111页 |
10.2.3 归一参数整定法 | 第111页 |
10.2.4 经验凑试法 | 第111-112页 |
10.3 磨矿分级作业控制回路的调试 | 第112-115页 |
10.3.1 信号调试 | 第112页 |
10.3.2 给矿量控制回路调试 | 第112页 |
10.3.3 给水量控制回路调试 | 第112-113页 |
10.3.4 溢流浓细度控制回路调试 | 第113页 |
10.3.5 自寻优控制器的调试 | 第113-115页 |
第十一章 结论、主要创新点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11.1 结论 | 第115页 |
11.2 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11.3 展望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25-126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申请专利目录 | 第126-127页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