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34页 |
1.1 团簇与双金属团簇 | 第19-26页 |
1.1.1 团簇简介 | 第19-21页 |
1.1.2 双金属团簇简介 | 第21-24页 |
1.1.3 AuPd双金属团簇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2 过渡金属团簇和表面反应 | 第26-32页 |
1.2.1 过渡金属团簇催化剂与表面反应概述 | 第26-28页 |
1.2.2 过渡金属钯团簇与NO还原反应研究 | 第28-30页 |
1.2.2.1 过渡金属钯团簇催化剂 | 第28-29页 |
1.2.2.2 NO还原反应研究 | 第29-30页 |
1.2.3 过渡双金属AuPd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32-34页 |
2 理论计算方法 | 第34-47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4-39页 |
2.1.1 Hohenberg-Kohn定理 | 第34-36页 |
2.1.2 Kohn-Sham方程 | 第36-37页 |
2.1.3 局域密度近似(LDA)和广义梯度近似(GGA) | 第37-39页 |
2.2 平面波赝势理论 | 第39-42页 |
2.3 周期边界条件和计算模型 | 第42-43页 |
2.4 微动弹性带(NEB)和爬坡式微动弹性带(CI-NEB)方法 | 第43-45页 |
2.5 电荷密度与分子轨道相关 | 第45-47页 |
3 Au_mPd_n(N=m+n,N=38,55,79,m/n≈2:1和5:1)团簇结构稳定性和电子性质研究 | 第47-56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48-4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3.3.1 几何构型与稳定性 | 第49-51页 |
3.3.2 电子性质 | 第51-55页 |
3.3.2.1 平均原子结合能,绝热电离势和绝热电子亲和势分析 | 第51-53页 |
3.3.2.2 Hirshfeld电荷,差分电荷密度和分波态密度分析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4 Au__(79-n)Pd_n(n=1-55)团簇稳定性和H_2吸附活性研究 | 第56-69页 |
4.1 引言 | 第56-57页 |
4.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4.3.1 不同取代构型的Au__(79-n)Pd_n团簇稳定性研究 | 第57-61页 |
4.3.1.1 低Pd浓度的Au__(79-n)Pd_n(N)(n=1-19)团簇稳定性分析 | 第58-60页 |
4.3.1.2 高Pd浓度的Au__(79-n)Pd_n(N)(n=19-55)团簇稳定性分析 | 第60-61页 |
4.3.2 H_2在Au__(79-n)Pd_n团簇上的吸附活性研究 | 第61-64页 |
4.3.3 分波态密度和d-band中心分析 | 第64-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Pd_n(n=4,6,13,19,55)团簇上H_2吸附与解离机制研究 | 第69-79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7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8页 |
5.3.1 Pd_n(n=4,6,13,19,55)团簇结构和电子性质分析 | 第70-72页 |
5.3.2 Pd_n((n=4,6,13,19,55)团簇上H_2解离过程能量分析 | 第72-76页 |
5.3.3 Hirshfeld电荷和分波态密度分析 | 第76-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Pd_n(n=8,13,19,25)团簇上NO吸附与解离机制研究 | 第79-94页 |
6.1 引言 | 第79-80页 |
6.2 计算方法与模型 | 第80-8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1-92页 |
6.3.1 Pd_n(n=8,13,19,25)团簇结构和电子性质分析 | 第81-82页 |
6.3.2 Pd_n(n=8,13,19,25)团簇上NO吸附构型、伸缩振动频率和吸附能分析 | 第82-85页 |
6.3.3 Pd_n(n=8,13,19,25)团簇上NO解离路径和能量分析 | 第85-88页 |
6.3.4 d带中心、差分电荷密度、Hirshfeld电荷和分波态密度分析 | 第88-9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7 AuPd(111)双金属表面上H原子和CO分子吸附与共吸附研究 | 第94-107页 |
7.1 引言 | 第94-95页 |
7.2 计算模型与方法 | 第95-96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6页 |
7.3.1 AuPd(111)表面稳定性和电子性质分析 | 第96-98页 |
7.3.2 H原子和CO分子在AuPd(111)表面单独吸附与共吸附研究 | 第98-104页 |
7.3.3 H原子和CO分子单独吸附在AuPd(111)表面的电子性质分析 | 第104-10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2页 |
8.1 结论 | 第107-109页 |
8.2 创新点 | 第109-110页 |
8.3 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6页 |
附录A 优化的结构参数(键长)图 | 第126-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130页 |
作者简介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