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研究课题可行性分析 | 第15-17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2.1 磷化氢的概述 | 第18-20页 |
2.1.1 磷化氢的基本理化性质 | 第18-19页 |
2.1.2 磷化氢的毒性 | 第19-20页 |
2.1.3 PH_3的来源及用途 | 第20页 |
2.2 磷化氢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6页 |
2.2.1 干法 | 第20-23页 |
2.2.2 湿法 | 第23-26页 |
2.3 磷化氢的形成、转化及对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26-32页 |
2.3.1 磷化氢的微生物形成机制 | 第26-28页 |
2.3.2 磷化氢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意义 | 第28-29页 |
2.3.3 磷化氢的形态转化及转化因素 | 第29-30页 |
2.3.4 磷化氢对生物的中毒机理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降解磷化氢菌源的筛选和驯化 | 第32-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3.2 实验装置 | 第34-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3.3.1 脱磷菌种的筛选与驯化方法 | 第37-38页 |
3.3.2 微生物降解磷化氢实验方法 | 第38页 |
3.3.3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观察方法 | 第38-39页 |
3.3.3.1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38页 |
3.3.3.2 菌株的形态学特性观察 | 第38-39页 |
3.4 分析测试方法和指标体系 | 第39-41页 |
3.4.1 实验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3.4.2 实验指标体系 | 第40-41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41-49页 |
3.5.1 脱磷菌源筛选 | 第41-43页 |
3.5.1.1 驯化中菌液磷酸根浓度的变化 | 第41-42页 |
3.5.1.2 驯化过程中菌液pH值的变化 | 第42-43页 |
3.5.2 厌氧池菌源驯化方法优化 | 第43-44页 |
3.5.3 微生物降解磷化氢转化过程及产物分析 | 第44-47页 |
3.5.3.1 气相中磷化氢浓度的变化 | 第45页 |
3.5.3.2 液相菌液中磷酸根、总磷浓度的变化 | 第45-47页 |
3.5.4 菌株的分离纯化及形态特征分析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磷化氢的微生物降解影响因素研究 | 第50-6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4.3.1 温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法 | 第51页 |
4.3.2 磷化氢浓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3.3 碳元素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法 | 第52页 |
4.3.4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降解磷化氢活性影响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4.3.5 营养液对微生物降解磷化氢的影响实验方法 | 第53页 |
4.4 分析测试方法和指标体系 | 第53-54页 |
4.4.1 分析测试方法 | 第53页 |
4.4.2 实验指标体系 | 第53-54页 |
4.5 结果与讨论 | 第54-66页 |
4.5.1 温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2 磷化氢浓度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第55-58页 |
4.5.3 碳元素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 第58-60页 |
4.5.4 金属离子对微生物降解磷化氢活性的影响 | 第60-65页 |
4.5.4.1 菌液中Cu~(2+)浓度的变化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第61页 |
4.5.4.2 菌液中Zn~(2+)浓度的变化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4.3 菌液中Mn~(2+)浓度的变化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5.4.4 菌液中Mg~(2+)浓度的变化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4.5 菌液中Fe~(3+)浓度的变化对菌种活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4.5.5 营养液对微生物降解磷化氢的影响 | 第65-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A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