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 (三)访谈法 | 第13页 |
| (四)比较分析法 | 第13页 |
| (五)实证分析法 | 第13-14页 |
|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工具 | 第16-20页 |
| 一、相关概念分析 | 第16-17页 |
| (一)非营利组织 | 第16页 |
| (二)人力资源管理 | 第16页 |
| (三)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 第16-17页 |
| 二、主要理论分析工具 | 第17-20页 |
| (一)“行政组织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 (二)“需求层次理论”和“成就激励理论” | 第18-19页 |
| (三)“人力资本理论”和“互补增值原理”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分析 | 第20-29页 |
|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 | 第20-21页 |
|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 第22-25页 |
| (一)志愿者资源不足 | 第22-23页 |
| (二)志愿者服务信心容易受损 | 第23-24页 |
| (三)服务内容过于集中,服务效能偏低 | 第24-25页 |
| 三、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25-29页 |
|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 第25页 |
| (二)社会认知度不高 | 第25-26页 |
| (三)民众参与意识不强 | 第26-27页 |
| (四)人才遴选机制不够健全 | 第27页 |
| (五)团队领导层核心作用和表率作用发挥不明显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个案研究:靖江市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证分析 | 第29-37页 |
| 一、靖江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 第29-30页 |
| 二、靖江市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 三、靖江市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及举措 | 第32-35页 |
| 四、靖江市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不足 | 第35-37页 |
| (一)重个体轻整体 | 第35页 |
| (二)重表象缺实效 | 第35页 |
| (三)重招募难管理 | 第35-36页 |
| (四)重使用少培训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境外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7-40页 |
| 一、境外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做法 | 第37-38页 |
| 二、境外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0页 |
| (一)用价值观的引领提升志愿者的参与热情 | 第39页 |
| (二)用制度建设促进非营利组织运转的规范性 | 第39页 |
| (三)用强制和激励性措施保证人员队伍的稳定性 | 第39-40页 |
| 第五章 对我国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 第40-47页 |
| 一、构建非营利组织核心价值观 | 第40-42页 |
| (一)在组织内部营造公平公正、团结一致、廉洁守信的氛围 | 第40-41页 |
| (二)在全社会倡导非营利组织志愿服务精神 | 第41-42页 |
| 二、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规范 | 第42-44页 |
| (一)保障志愿者各项合法权益 | 第42-43页 |
| (二)促进非营利组织有序运转 | 第43页 |
| (三)提升志愿者队伍稳定性 | 第43-44页 |
| 三、健全志愿者激励机制 | 第44-45页 |
| (一)合理落实物质激励 | 第44页 |
| (二)多渠道传递精神激励 | 第44-45页 |
| (三)视情提供发展机遇 | 第45页 |
| 四、优化人才管理方式 | 第45-47页 |
| (一)招募人才要突出“对口” | 第45-46页 |
| (二)培训人才要突出“灵活” | 第46页 |
| (三)使用人才要突出“均衡”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