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1 文献分析法第15页
        1.3.2 比较分析法第15页
        1.3.3 历史研究法第15-16页
        1.3.4 阶级分析法第16页
    1.4 论文的创新点第16-18页
        1.4.1 选题视角的创新第16页
        1.4.2 内容体系的创新第16页
        1.4.3 实施对策的创新第16-18页
第2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概述第18-22页
    2.1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概念界定第18-20页
        2.1.1 公民、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第18-19页
        2.1.2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第19-20页
    2.2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的现实意义第20-22页
        2.2.1 提升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第20页
        2.2.2 促进我国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第20页
        2.2.3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第20-22页
第3章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比较分析第22-32页
    3.1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3.1.1 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2页
        3.1.2 美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第22-23页
        3.1.3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论基础的异同第23页
    3.2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第23-28页
        3.2.1 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第23-24页
        3.2.2 民主与政治意识教育第24页
        3.2.3 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第24-25页
        3.2.4 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第25-26页
        3.2.5 权利与义务意识教育第26页
        3.2.6 全球意识教育第26-27页
        3.2.7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内容的异同第27-28页
    3.3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第28-32页
        3.3.1 学校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第28-29页
        3.3.2 家庭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第29-30页
        3.3.3 社会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第30页
        3.3.4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的异同第30-32页
第4章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优势与不足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2-40页
    4.1 美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优势及不足第32-34页
        4.1.1 美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优势第32-33页
        4.1.2 美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第33-34页
    4.2 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优势及不足第34-36页
        4.2.1 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优势第34-35页
        4.2.2 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不足第35-36页
    4.3 中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6-40页
        4.3.1 政治因素第36页
        4.3.2 经济因素第36-37页
        4.3.3 文化因素第37页
        4.3.4 个体因素第37-40页
第5章 美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对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借鉴第40-46页
    5.1 明晰指导思想,坚持公民意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第40-41页
        5.1.1 明晰指导思想第40页
        5.1.2 坚持公民意识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第40-41页
    5.2 立足本国国情,构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体系第41-42页
        5.2.1 注重内容的系统性第41-42页
        5.2.2 增强内容的国家性第42页
        5.2.3 加强内容的渗透性第42页
    5.3 以学校为主阵地,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第42-44页
        5.3.1 学校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阵地第42-43页
        5.3.2 家庭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第43页
        5.3.3 社会教育——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第43-44页
    5.4 以人为本,创新公民意识的教育方式第44-46页
        5.4.1 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第44-45页
        5.4.2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第45-46页
第6章 结论第46-48页
    6.1 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第46页
    6.2 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第46页
    6.3 充分吸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致谢第52-54页
作者简介第54-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irectFB的HTML5运行引擎的移值与优化
下一篇:基于网络参数感知的多维协同能效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