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临床研究 | 第13-30页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6页 |
1.1.1 病例选择 | 第13-14页 |
1.1.2 试验实施 | 第14-15页 |
1.1.3 试验实施 | 第15-16页 |
1.1.4 检测过程和结果计算 | 第16页 |
1.1.5 统计学分析 | 第16页 |
1.2 结果 | 第16-24页 |
1.2.1 一般资料 | 第16-17页 |
1.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第17-19页 |
1.2.3 氧合指标的变化 | 第19-23页 |
1.2.4 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 第23页 |
1.2.5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液体出入量比较 | 第23-24页 |
1.2.6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 第24页 |
1.3 讨论 | 第24-27页 |
1.3.1 BIS监测麻醉深度的基础 | 第25-26页 |
1.3.2 不同BIS值对麻醉药物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26页 |
1.3.3 不同BIS值对机体氧合的影响 | 第26-27页 |
1.4 结论 | 第27页 |
1.5 不足与展望 | 第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第2章 综述 老年患者围术期的麻醉管理 | 第30-48页 |
2.1 目标导向性容量治疗 | 第30-32页 |
2.1.1 Vigileo监测和SVV监测 | 第30-31页 |
2.1.2 SVV监测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 | 第31页 |
2.1.3 SVV监测在其他手术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2.2 麻醉深度监测 | 第32-35页 |
2.2.1 BIS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应用 | 第32页 |
2.2.2 BIS监测脑电活动基础 | 第32-33页 |
2.2.3 监测脑电活动的其他方法 | 第33-35页 |
2.3 机体的氧供和氧耗 | 第35-39页 |
2.3.1 生理状态下的氧供和氧耗 | 第35-36页 |
2.3.2 全麻机械通气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3 其他麻醉方式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 | 第37页 |
2.3.4 反映组织氧合的监测指标 | 第37-39页 |
2.4 微循环氧合监测新进展 | 第39-41页 |
2.4.1 粘膜内的pH值(pHi) | 第39-40页 |
2.4.2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 | 第40页 |
2.4.3 经皮氧分压监测和舌下微循环监测 | 第40页 |
2.4.4 近红外光检测仪监测组织氧合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附录A 患者信息记录表 | 第49-50页 |
附录B 研究所需药品、材料和设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导师简介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