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蓄电池论文

过渡金属六氰配合物作为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应用研究

作者简历第6-8页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41页
    1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背景第17-21页
        1.1 新能源格局下的储能技术需求第17页
        1.2 几类规模化储能技术第17-18页
        1.3 电化学储能技术第18-21页
            1.3.1 液流电池第19-20页
            1.3.2 超级电容器第20页
            1.3.3 二次电池第20-21页
    2 锂离子二次电池第21-28页
        2.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22-23页
        2.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23-28页
            2.2.1 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第24-25页
            2.2.2 尖晶石锰酸锂第25-26页
            2.2.3 聚阴离子化合物第26页
            2.2.4 过渡金属六氰配合物第26-28页
    3 钠离子二次电池第28-39页
        3.1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30-31页
        3.2 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31-39页
            3.2.1 过渡金属氧化物第31-34页
            3.2.2 聚阴离子型化合物第34-36页
            3.2.3 过渡金属六氰配合物第36-39页
    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39-41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41-46页
    2.1 实验仪器第41-42页
        2.1.1 材料制备仪器第41页
        2.1.2 材料表征、测试仪器第41-42页
    2.2 材料表征与测试方法第42-45页
        2.2.1 材料表征方法第42-44页
        2.2.2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44-45页
    2.3 计算模拟理论及软件简介第45-46页
        2.3.1 密度泛函理论第45页
        2.3.2 VASP软件第45-46页
第三章 高放电电位菱形相镍铁普鲁士蓝的储钠行为第46-72页
    3.1 引言第46-47页
        3.1.1 引言第46-47页
        3.1.2 研究内容第47页
    3.2 材料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7-51页
        3.2.1 目标产物的制备第47-49页
        3.2.2 材料的结构、组成和形貌表征第49-50页
        3.2.3 材料电化学行为的测试第50-51页
    3.3 材料的表征结果分析第51-56页
    3.4 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第56-65页
        3.4.1 材料在水系钠离子电池中的循环伏安测试第56页
        3.4.2 材料在有机系钠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行为第56-59页
        3.4.3 调控菱形相NiHCF颗粒提高倍率性能第59-65页
        3.4.4 菱形相NiHCF嵌脱钠过程中的结构演化第65页
    3.5 菱形相NiHCF高放电电位机制第65-70页
        3.5.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66页
        3.5.2 理论放电电位模拟结果第66-67页
        3.5.3 放电电位提高机制第67-70页
    3.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四章 高放电电位菱形相镍铁普鲁士蓝的储锂行为第72-95页
    4.1 引言第72-73页
        4.1.1 引言第72-73页
        4.1.2 研究内容第73页
    4.2 r-NiHCF和c-NiHCF储锂理论放电电位模拟第73-76页
        4.2.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73-74页
        4.2.2 r-NiHCF和c-NiHCF储锂的理论放电电位第74-76页
    4.3 材料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第76-78页
    4.4 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中的电化学性能第78-85页
        4.4.1 循环伏安测试第78-79页
        4.4.2 循环及倍率性能测试第79-83页
        4.4.3 锂离子扩散系数测试第83-85页
        4.4.4 菱形相NiHCF嵌脱锂过程中的结构演化第85页
    4.5 储钠和储锂行为的对比第85-93页
        4.5.1 计算模型及参数第87页
        4.5.2 放电电位提高差异本质第87-90页
        4.5.3 离子迁移过程比较第90-93页
    4.6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五章 K_3Fe(CN)_6:一种新型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95-120页
    5.1 引言第95-97页
        5.1.1 引言第95-97页
        5.1.2 研究内容第97页
    5.2 材料制备、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7-99页
        5.2.1 K_3Fe(CN)_6/Super P复合材料的制备第97-98页
        5.2.2 材料的结构和形貌表征第98页
        5.2.3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第98-99页
    5.3 材料表征及测试结果分析第99-117页
        5.3.1 K_3Fe(CN)_6 材料嵌脱钠离子能力初探第99-103页
        5.3.2 材料的表征结果分析第103-106页
        5.3.3 不同球磨强度下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第106-114页
        5.3.4 材料嵌脱钠离子过程中的物质转化和结构演化第114-117页
    5.4 本章小结第117-120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第120-122页
    6.1 主要结论第120-121页
    6.2 不足和展望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质基聚合物功能材料的组装及吸附性能研究
下一篇:功能性卟啉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