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线上公民参与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微信使用为例

致谢第6-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1-18页
    (一)研究缘起第11-14页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4-15页
        1. 研究目的第14页
        2. 研究意义第14-15页
    (三)主要概念的解释与界定第15-18页
        1. 公民参与第15-16页
        2. 社交媒体第16-17页
        3. 社会网络规模第17-18页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第18-22页
    (一)互联网与公民参与第18页
    (二)社交媒体使用与公民参与第18-20页
    (三)政治效能与公民参与第20-21页
    (四)社会网络规模与公民参与第21页
    (五)本文主要创新点第21-22页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第22-25页
    (一)理论框架第22页
    (二)研究对象第22页
    (三)研究方法第22-25页
        1. 问卷设计第23页
        2. 定量数据统计方法第23-24页
        3. 深度访谈设计第24-25页
第四章 定量数据收集及分析第25-39页
    (一)前测第25页
    (二)实测第25-27页
        1. 问卷发放第25-26页
        2. 信度检验第26页
        3. 效度检验第26-27页
    (三)样本基本分析第27-32页
        1. 人口统计学变量描述分析第27-28页
        2. 微信使用强度与目的描述性分析第28-29页
        3. 社会网络规模描述性分析第29-30页
        4. 政治效能描述性分析第30-31页
        5. 线上公民参与描述性分析第31-32页
    (四)微信使用强度、社会网络规模、政治效能与公民参与间的相关性关系第32-33页
    (五)微信使用强度、社会网络规模、自我效能与公民参与的路径分析第33-37页
    (六)结果讨论第37-39页
        1. 微信使用与大学生线上公民参与第37页
        2. 政治效能与大学生线上公民参与第37页
        3. 社会网络规模与大学生线上公民参与第37-39页
第五章 定性研究——基于10名上海高校大学生的深度访谈第39-46页
    (一)访谈样本描述第39页
    (二)结果讨论第39-46页
        1. 大学生线上公民参与呈现的特点第39-43页
        2. 大学生线上公民参与积极性低的主要原因第43-46页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第46-48页
    (一)主要发现第46页
    (二)“沉默的螺旋”——大学生微信使用及公民参与的反思第46-48页
第七章 总结第48-50页
    (一)本研究主要贡献第48页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附录第55-61页
    附录1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线上公民参与问卷调查第55-59页
    附录2 大学生微信使用与线上公民参与深度访谈提纲第59-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博自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反向议程设置
下一篇:雅思口试中考官性别对考生考试焦虑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