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1. 民间信用 | 第12-14页 |
2. 民间借贷 | 第14-15页 |
3. 民间金融 | 第15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7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四)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五)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内容创新 | 第17页 |
2. 角度创新 | 第17-1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 民间金融组织研究 | 第18页 |
2. 民间金融风险研究 | 第18-19页 |
3. 民间金融监管研究 | 第19页 |
4. 中小企业与民间金融机构关系研究 | 第19-20页 |
(二) 国外研究理论概况 | 第20-24页 |
1. 非正规金融理论研究 | 第20-21页 |
2. 金融监管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3. 金融风险实证模型研究 | 第22-24页 |
三、二十世纪80年代温州民间金融风波——“会案”风波 | 第24-36页 |
(一)“会案”的爆发(1985-1988) | 第24-28页 |
1. 首开记录的“黄华会案” | 第24-27页 |
2. 1988年“平会”倒会和“银背”破产 | 第27-28页 |
(二) “会案”的缘由与影响 | 第28-32页 |
1. 历史根源 | 第29页 |
2.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 第29页 |
3. 政府银根松紧 | 第29-32页 |
(三) 政府的善后 | 第32-36页 |
1. 政府部门 | 第32-34页 |
2. 政法及相关机构 | 第34-36页 |
四、2011年温州民间金融风波——老板“跑路潮” | 第36-44页 |
(一) 温州民间金融风波的发生 | 第36-38页 |
(二) 老板“跑路潮”的缘由与影响 | 第38-40页 |
1. 国内市场经济背景 | 第38-39页 |
2. 缺乏监管的过度市场化 | 第39-40页 |
3. 企业自身问题 | 第40页 |
(三) 地方政府的监管与引导 | 第40-44页 |
1. 企业帮扶——破解企业融资瓶颈 | 第41页 |
2. 政府输血,监管也需发展 | 第41-42页 |
3. 出台宏观之策,开展金融之改 | 第42-44页 |
五、两次民间金融风波比较 | 第44-48页 |
(一) 对比分析 | 第44-46页 |
1. 原因分析 | 第44-45页 |
2. 政策背景分析 | 第45页 |
3. 应对措施分析 | 第45-46页 |
(二) 宏观调控对民间借贷的影响 | 第46-48页 |
六、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新视野 | 第48-52页 |
(一) 借贷资本 | 第48页 |
(二) 生产环节的衔接 | 第48-50页 |
(三) 政策建议 | 第50-52页 |
1. 创新监管模式 | 第50页 |
2. 制定完善合理的民间借贷法规,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 | 第50-51页 |
3. 加强民间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