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共享发展理念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3 全域旅游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4 旅游扶贫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5 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乡村旅游 | 第17页 |
2.1.2 共享发展理念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2.1 共享经济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19页 |
2.2.3 可持续旅游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包容性发展理论 | 第20页 |
2.2.5 社区参与理论 | 第20-22页 |
第3章 乡村旅游共享发展的实现机理 | 第22-26页 |
3.1 共享是旅游业的天然本质 | 第22-23页 |
3.2 共享是乡村旅游开放性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 第23页 |
3.3 共享是乡村旅游价值实现的本质要求 | 第23-24页 |
3.4 共享是乡村旅游开发利益合理分配的客观要求 | 第24页 |
3.5 共享是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实现发展的金钥匙 | 第24-26页 |
第4章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共享发展障碍因素 | 第26-36页 |
4.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26-29页 |
4.1.1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演变 | 第26-28页 |
4.1.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28页 |
4.1.3 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4.2 江西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及趋势 | 第29-33页 |
4.2.1 江西乡村旅游发展演变 | 第29-30页 |
4.2.2 江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4.2.3 江西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 第32-33页 |
4.3 江西乡村旅游共享发展障碍因素 | 第33-36页 |
4.3.1 利益分配不尽合理 | 第34页 |
4.3.2 利益主体协调困难 | 第34页 |
4.3.3 管理混乱不可持续 | 第34-35页 |
4.3.4 互联网+基础偏差 | 第35页 |
4.3.5 智力扶贫任重道远 | 第35-36页 |
第5章 乡村旅游共享发展案例研究—以江西两种模式为例 | 第36-44页 |
5.1“篁岭模式” | 第36-40页 |
5.1.1“篁岭模式”由来 | 第36-37页 |
5.1.2“篁岭模式”创新做法 | 第37-39页 |
5.1.3“篁岭”模式经验启示 | 第39-40页 |
5.2“丫山”模式 | 第40-44页 |
5.2.1“丫山”模式由来 | 第40-41页 |
5.2.2 实现乡村旅游与多产业有机融合 | 第41页 |
5.2.3 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带动精准扶贫 | 第41-43页 |
5.2.4 搭建乡村旅游创客就业创业平台 | 第43-44页 |
第6章 共享发展理念下江西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对策 | 第44-57页 |
6.1 江西乡村旅游共享发展的路径选择和针对性建议 | 第44-55页 |
6.1.1“全域旅游”路径及针对性建议 | 第44-47页 |
6.1.2“旅游扶贫”路径及针对性建议 | 第47-49页 |
6.1.3“共享经济”路径及针对性建议 | 第49-52页 |
6.1.4“互联网+”路径及针对性建议 | 第52-55页 |
6.2 江西乡村旅游共享发展的总体建议 | 第55-57页 |
6.2.1 加大政策扶持 | 第55页 |
6.2.2 加大土地支持 | 第55-56页 |
6.2.3 加大金融支持 | 第56页 |
6.2.4 鼓励旅游消费 | 第56-57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7.1 结论 | 第57页 |
7.2 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