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6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电致变色器件 | 第12-17页 |
1.2.1 透明导电基板 | 第15页 |
1.2.2 电致变色层 | 第15-16页 |
1.2.3 电解质层 | 第16-17页 |
1.2.4 对电极层 | 第17页 |
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 第17-22页 |
1.3.1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结构与工作机理 | 第18-19页 |
1.3.2 染料敏化剂 | 第19-20页 |
1.3.3 氧化还原电解质 | 第20-21页 |
1.3.4 催化剂 | 第21-22页 |
1.4 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 | 第22-26页 |
1.4.1 光电致变色器件 | 第22-25页 |
1.4.2 其他结构的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 | 第25-26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6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表征手段 | 第36-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2.3 表征参数 | 第38-41页 |
2.3.1 电致变色性能参数 | 第38-39页 |
2.3.2 光电转换性能参数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3章 氧化还原电解质对光电致变色器件性能的影响 | 第42-78页 |
3.1 采用Br~-/Br_3~-和I~-/I_3~-电解液的光电致变色器件 | 第42-55页 |
3.1.1 引言 | 第42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1.3 光电致变色器件机理 | 第45-46页 |
3.1.4 结果与讨论 | 第46-55页 |
3.1.5 小结 | 第55页 |
3.2 采用钴配合物电解液的光电致变色器件 | 第55-64页 |
3.2.1 引言 | 第55-56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3页 |
3.2.4 小结 | 第63-64页 |
3.3 采用硫醇盐的光电致变色器件 | 第64-70页 |
3.3.1 引言 | 第64页 |
3.3.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3.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69页 |
3.3.4 小结 | 第69-70页 |
3.4 采用TEMPO电解液的光电致变色器件 | 第70-73页 |
3.4.1 引言 | 第70页 |
3.4.2 实验部分 | 第70页 |
3.4.3 结果与讨论 | 第70-73页 |
3.4.4 小结 | 第73页 |
3.5 本章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第4章 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结构的探索 | 第78-104页 |
4.1 错开型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 | 第78-85页 |
4.1.1 引言 | 第78页 |
4.1.2 实验部分 | 第78-79页 |
4.1.3 结果与讨论 | 第79-84页 |
4.1.4 小结 | 第84-85页 |
4.2 平面集成型自供能电致变色器件 | 第85-94页 |
4.2.1 引言 | 第85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85-87页 |
4.2.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4页 |
4.2.4 小结 | 第94页 |
4.3 自供能电致变色体系 | 第94-102页 |
4.3.1 引言 | 第94页 |
4.3.2 实验部分 | 第94-96页 |
4.3.3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1页 |
4.3.4 小结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课题展望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