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

新奥法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研究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新奥法应用概述第8-9页
        1.1.1 新奥法的产生第8页
        1.1.2 新奥法在我国的发展第8-9页
    1.2 进行此项研究的意义第9-12页
        1.2.1 隧道建设的大发展第9-10页
        1.2.2 新奥法的优点和特点第10-11页
        1.2.3 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2-14页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2页
        1.3.2 论文的主要思想及研究方法第12-14页
第二章 新奥法实质及其设计理论和方法第14-44页
    2.1 新奥法实质第14-18页
        2.1.1 新奥法基本原理第14-15页
        2.1.2 新奥法基本内容第15-16页
        2.1.3 新奥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第16-17页
        2.1.4 新奥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情况第17-18页
    2.2 新奥法设计计算理论及方法第18-20页
        2.2.1 新奥法设计计算理论第18-19页
        2.2.2 新奥法设计计算方法第19-20页
    2.3 新奥法支护理论及支护计算方法第20-44页
        2.3.1 锚喷支护作用原理第20-23页
            2.3.1.1 喷层的力学作用第21-22页
            2.3.1.2 锚杆的力学作用第22-23页
        2.3.2 锚杆设计与计算第23-28页
            2.3.2.1 支护均质层状软岩第23-25页
            2.3.2.2 支护块状围岩第25-26页
            2.3.2.3 加固裂隙围岩第26-28页
        2.3.3 喷射混凝土设计与计算第28-32页
            2.3.3.1 支护危岩第28-31页
            2.3.3.2 支护软弱围岩第31-32页
        2.3.4 喷锚支护第32-44页
            2.3.4.1 结构承载力计算方法第33-36页
            2.3.4.2 支护抗力计算法第36-44页
第三章 新奥法施工过程及其有限元模拟第44-57页
    3.1 新奥法的施工过程第44-48页
        3.1.1 新奥法的开挖方式第44-47页
        3.1.2 新奥法施工工序第47页
        3.1.3 新奥法开挖程序的选择第47-48页
    3.2 新奥法施工过程的模拟及其有限元的实现第48-57页
        3.2.1 新奥法施工过程的模拟第49-52页
            3.2.1.1 新奥法有限元计算过程及思路第49-50页
            3.2.1.2 公式的推导第50-51页
            3.2.1.3 开挖过程的模拟第51-52页
            3.2.1.4 支护的模拟方式第52页
        3.2.2 计算程序的选择第52-53页
        3.2.3 2D-σ弹塑性静态分析的基本过程第53-55页
            3.2.3.1 2D-σ简介第53-54页
            3.2.3.2 2D-σ建模步骤第54-55页
            3.2.3.3 2D-σ的加载和求解第55页
            3.2.3.4 2D-σ计算结果的查看第55页
        3.2.4 计算范围的确定及离散方法第55-56页
        3.2.5 边界条件第56-57页
第四章 工程实例分析及其有限元模拟的实现第57-76页
    4.1 广州地铁晓-江区间隧道工程概况第57-59页
        4.1.1 工程简介第57-58页
            4.1.1.1 位置及规模第57页
            4.1.1.2 工程结构形式第57页
            4.1.1.3 工程的主要特点第57-58页
        4.1.2 工程环境第58页
        4.1.3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第58-59页
            4.1.3.1 工程地质第58-59页
            4.1.3.2 水文地质第59页
            4.1.3.3 工程地质评价第59页
    4.2 平面有限元计算模型第59-62页
        4.2.1 相关假设第59-60页
        4.2.2 计算参数第60-61页
        4.2.3 有限元网格第61-62页
    4.3 平面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第62-64页
    4.4 现场监控量测及数据处理第64-70页
        4.4.1 量测必要性第64-65页
        4.4.2 量测目的第65-66页
        4.4.3 量测项目第66页
        4.4.4 量测布置第66-67页
        4.4.5 量测数据第67-70页
    4.5 数据分析及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的比较第70-76页
        4.5.1 拱顶下沉第70-71页
        4.5.2 锚杆轴力第71-72页
        4.5.3 围岩与支护接触面的压力第72-73页
        4.5.4 衬砌内力第73-74页
        4.5.5 围岩与混凝土接触面上的围岩节点合位移值第74-75页
        4.5.6 结论第75-76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76-77页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第76页
    5.2 对进一步工作的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权利比较研究
下一篇:物流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