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的动机 | 第11-13页 |
(二)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6页 |
(四) 本文力图实现的创新 | 第16-18页 |
一、 缘起:汽车分销的现实困境 | 第18-24页 |
(一) 利益表达:汽车分销相关主体的现实诉求 | 第18-21页 |
1. 汽车消费者 | 第18-20页 |
(1)进口车不合理高价销售 | 第18-19页 |
(2)汽车维修成本高昂 | 第19-20页 |
(3)汽车销售的区域限制 | 第20页 |
2. 授权经销商 | 第20页 |
3. 汽车生产商 | 第20-21页 |
(二) 矛盾激化:汽车分销深陷法律重围 | 第21-24页 |
1. 汽车产销商与消费者 | 第22页 |
2. 汽车生产商与授权经销商 | 第22-23页 |
3. 监管者与汽车产销商 | 第23-24页 |
二、 舆论:汽车分销的主流归责 | 第24-30页 |
(一) 汽车分销主流归责的核心话语:垄断 | 第24-25页 |
(二) 汽车分销困境的客观归责:《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 | 第25-28页 |
1.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归责逻辑 | 第25-28页 |
2.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修改动议 | 第28页 |
(三) 汽车分销困境的主观归责:“人傻钱多” | 第28-30页 |
三、 解读:反垄断法视野下的汽车分销 | 第30-42页 |
(一) 应然与实然:对于汽车分销主流归责的反思 | 第30-33页 |
1. 汽车分销的应然愿景 | 第30-31页 |
2. 对于主流归责话语体系的思考 | 第31-33页 |
(1)揭开垄断面纱 | 第31-32页 |
(2)法律与市场的关系 | 第32页 |
(3)消费者无错定理 | 第32-33页 |
(二) 汽车分销协议:生产商与经销商的中观博弈 | 第33-38页 |
1. 汽车分销协议的法律性质 | 第33-35页 |
(1)汽车分销协议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 | 第34页 |
(2)汽车分销协议是纵向一体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 第34页 |
(3)汽车分销协议是纵向垄断协议 | 第34-35页 |
2. 汽车分销协议的利益博弈 | 第35-38页 |
(1)纵向垄断协议的积极性:降低交易成本 | 第35-37页 |
(2)纵向垄断协议的消极性:削弱竞争 | 第37页 |
(3)中观利益的博弈效果 | 第37-38页 |
(三)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宏观博弈 | 第38-40页 |
1. 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 | 第38-39页 |
2.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利益博弈 | 第39-40页 |
(四) 消费者的微观利益定位 | 第40-42页 |
四、 路径:汽车分销的反垄断法规制向度 | 第42-59页 |
(一) 我国反垄断法规制的现实发展 | 第42-44页 |
1. 我国反垄断法规制架构 | 第42-43页 |
2. 纵向垄断的规制动向 | 第43-44页 |
(二) 我国汽车分销的反垄断法规制路径 | 第44-59页 |
1. 宏观路径:尊重市场规律,明确竞争政策的一般优先地位 | 第44-49页 |
(1)欧盟的规制经验 | 第45-46页 |
(2)现实的路径 | 第46-49页 |
2. 中观路径:维护经销商利益,发展汽车销售服务市场 | 第49-54页 |
(1)美国的经验 | 第49-50页 |
(2)现实的路径 | 第50-54页 |
3. 微观路径:促进汽车消费者福利最大化规制标尺的确立 | 第54-59页 |
(1)反垄断规制标尺的历史演变 | 第54-56页 |
(2)消费者福利规制标尺的确立 | 第56页 |
(3)现实的路径 | 第56-59页 |
五、 突破:从汽车分销规制看《反垄断法》的发展 | 第59-66页 |
(一) 汽车行业与反垄断法的发展 | 第59-60页 |
(二) 《反垄断法》的发展向度 | 第60-66页 |
1. 缓解不确定性 | 第60-61页 |
2. 成就专业性 | 第61-62页 |
3. 重视参与性 | 第62-64页 |
4. 完善协同性 | 第64-66页 |
结束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