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工程地质学论文--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论文--泥石流论文

震后汶川震区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1-1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内外泥石流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地震对泥石流影响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GIS 与 RS 技术应用于泥石流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概况第19-30页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第19-20页
    2.2 地形地貌第20-21页
    2.3 地层岩性第21-24页
    2.4 地质构造与地震第24-27页
        2.4.1 地质构造第24-26页
        2.4.2 新构造运动第26页
        2.4.3 地震第26-27页
    2.5 水文地质条件第27页
    2.6 物理地质现象第27-28页
    2.7 气象、水文条件第28-30页
        2.7.1 气象条件第28-29页
        2.7.2 水文条件第29-30页
第3章 研究区沟谷型泥石流形成条件特征第30-38页
    3.1 地形地貌特征第30-32页
        3.1.1 相对高程特征第30-31页
        3.1.2 坡度特征第31-32页
        3.1.3 流域沟谷特征第32页
    3.2 松散固体物源特征第32-36页
        3.2.1 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第32-35页
        3.2.2 松散固体物源岩土体类型第35-36页
    3.3 水动力条件第36-38页
        3.3.1 降雨条件第36-37页
        3.3.2 汇流条件第37-38页
第4章 典型沟谷型泥石流源地信息提取第38-47页
    4.1 遥感数据源与处理第38-41页
        4.1.1 遥感影像源第38页
        4.1.2 遥感图像处理第38-41页
    4.2 固体物源信息提取标志的建立第41-47页
        4.2.1 滑坡物源解译第41-43页
        4.2.2 崩塌物源解译第43-45页
        4.2.3 沟道物源解译第45-47页
第5章 典型中长期沟谷型泥石流分析第47-75页
    5.1 七盘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第47-65页
        5.1.1 流域沟谷特征第47页
        5.1.2 地貌分区特征第47-51页
        5.1.3 松散固体物源特征第51-57页
        5.1.4 成因机制分析第57-64页
        5.1.5 成灾模式分析第64-65页
    5.2 桃关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第65-75页
        5.2.1 流域沟谷特征第65-67页
        5.2.2 松散固体物源特征第67-69页
        5.2.3 成因机制分析第69-73页
        5.2.4 成灾模式分析第73-75页
第6章 震后沟谷型泥石流中长期发育机制分析第75-96页
    6.1 利于物源聚集启动的地形地貌第75-81页
        6.1.1 流域沟谷形态第75-77页
        6.1.2 沟谷水系密度第77-78页
        6.1.3 坡体坡度第78-79页
        6.1.4 植被覆盖条件第79-81页
    6.2 松散固体物源异常丰富第81-84页
        6.2.1 固体物源储备丰富第81-83页
        6.2.2 固体物源结构松散第83-84页
    6.3 固体物源累积性运移补给第84-89页
    6.4 中长期沟道堵塞效应第89-93页
    6.5 临界降雨条件改变第93-95页
    6.6 小结第95-96页
结论第96-98页
致谢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西洋中脊26°S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成矿作用分析
下一篇:藏东洛隆县纳多弄地区辉绿岩特征及构造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