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22页 |
ABSTRACT | 第22-31页 |
符号说明 | 第32-35页 |
前言 | 第35-45页 |
1 缺血性脑病的危害及药物治疗现状 | 第35页 |
2 脑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 第35-39页 |
2.1 血脑屏障及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机制 | 第35-37页 |
2.2 纳米粒作为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37-38页 |
2.3 制备纳米粒常用的载体 | 第38-39页 |
3 葛根素制剂在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展望 | 第39-40页 |
3.1 葛根素在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及不足 | 第39页 |
3.2 乙酰葛根素用于缺血性脑病的药理学基础及展望 | 第39-40页 |
4 HMGB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 第40-44页 |
4.1 炎症反应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40-41页 |
4.2 HMGB1的释放及信号转导 | 第41-42页 |
4.3 HMGB1与炎症反应 | 第42页 |
4.4 HMGB1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42-44页 |
5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44-45页 |
第一部分 乙酰葛根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 第45-72页 |
1 材料 | 第45-46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45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45-4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6-60页 |
2.1 AP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确证 | 第46-50页 |
2.2 AP-PLGA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 第50页 |
2.3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50页 |
2.4 处方及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 第50-53页 |
2.5 均匀设计-效应面结合法优化处方工艺 | 第53-57页 |
2.6 AP-PLGA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第57-6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0-61页 |
3.1 形态 | 第60页 |
3.2 粒径分布及Zeta电位 | 第60-61页 |
3.3 纳米粒体外释放结果 | 第61页 |
3.4 纳米粒的初步稳定性 | 第61页 |
4 讨论 | 第61-65页 |
4.1 纳米粒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61-62页 |
4.2 表面活性剂吐温-80的选择 | 第62-63页 |
4.3 实验优化方法的选择 | 第63-64页 |
4.4 纳米粒的粒径及Zeta电位 | 第64-65页 |
4.5 体外释放动力学 | 第65页 |
4.6 初步稳定性考察 | 第65页 |
5 小结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2页 |
附图 | 第67-70页 |
附表 | 第70-72页 |
第二部分 乙酰葛根素-PLGA纳米粒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72-91页 |
1 材料 | 第72-73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72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7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72-7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3-82页 |
2.1 LC-MS/MS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确证 | 第73-82页 |
2.2 大鼠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 第82页 |
2.3 大鼠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 第82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8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2-84页 |
3.1 AP静脉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 第82-83页 |
3.2 AP口服给药的药代动力学 | 第83-84页 |
4 讨论 | 第84-85页 |
5 小结 | 第85-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附图 | 第87-88页 |
附表 | 第88-91页 |
第三部分 乙酰葛根素-PLGA纳米粒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及脑靶向性评价 | 第91-119页 |
1 材料 | 第91-92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91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91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91-9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92-103页 |
2.1 PUE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确证 | 第92-99页 |
2.2 AP分析方法的建立及确证 | 第99-102页 |
2.3 小鼠体内组织分布 | 第102页 |
2.4 脑靶向评价 | 第102-103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10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3-105页 |
3.1 PUE在小鼠各组织的分布 | 第103-104页 |
3.2 AP在小鼠脑组织的分布 | 第104页 |
3.3 脑靶向性评价 | 第104-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06页 |
5 小结 | 第106-108页 |
附录 | 第108-119页 |
附图 | 第108-115页 |
附表 | 第115-119页 |
第四部分 乙酰葛根素-PLGA纳米粒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119-134页 |
1 材料 | 第119-120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119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119-120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1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20-123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120页 |
2.2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2.3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NDS) | 第121页 |
2.4 脑梗死体积测定 | 第121-122页 |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第122-123页 |
2.6 TUNEL法检测大鼠缺血侧脑皮质细胞凋亡 | 第123页 |
2.7 统计学处理 | 第12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23-125页 |
3.1 神经功能缺陷评分 | 第123-124页 |
3.2 脑梗死体积 | 第124页 |
3.3 组织病理学 | 第124-125页 |
3.4 大鼠缺血侧脑皮质区TUNEL染色结果 | 第125页 |
4 讨论 | 第125-127页 |
5 小结 | 第127-129页 |
附录 | 第129-134页 |
附图 | 第129-133页 |
附表 | 第133-134页 |
第五部分 乙酰葛根素对HMGB1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基于HMGB1-TRL4-NF-KB信号通路的抗炎机制 | 第134-165页 |
1 材料 | 第134-138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134-135页 |
1.2 仪器与设备 | 第135-136页 |
1.3 细胞及动物 | 第136页 |
1.4 Western blot用试剂配制 | 第136-13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38-147页 |
2.1 实验设计 | 第138-140页 |
2.2 CCK-8法检测BV-2细胞活性 | 第140-141页 |
2.3 细胞核Hoechst33258染色实验 | 第141页 |
2.4 FITC-Annexin V/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实验 | 第141-142页 |
2.5 Western Blot分析 | 第142-145页 |
2.6 免疫组化分析 | 第145-146页 |
2.7 酶联免疫分析 | 第146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146-14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47-150页 |
3.1 OGD不同时间点BV-2细胞活性及AP的影响 | 第147页 |
3.2 AP对OGD诱导的BV-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 第147页 |
3.3 AP对OGD诱导的BV-2细胞HMGB1核释放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3.4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HMGB1的动态表达 | 第148页 |
3.5 AP对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HMGB1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3.6 AP对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TLR4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49页 |
3.7 AP对大鼠缺血侧大脑皮层组织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4 讨论 | 第150-153页 |
5 小结 | 第153-155页 |
附录 | 第155-165页 |
附图 | 第155-163页 |
附表 | 第163-165页 |
全文结论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82页 |
致谢 | 第182-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情况目录 | 第183-184页 |
附录:已发表或待发表英文论文 | 第184-22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