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一、绪论 | 第12-20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二)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 第16-20页 |
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7页 |
3. 文章创新之处 | 第17-20页 |
二、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20-26页 |
(一) 区域经济学理论 | 第20-22页 |
(二) 产业经济学理论 | 第22-24页 |
(三) 发展经济学理论 | 第24-26页 |
三、 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第26-35页 |
(一) 环渤海经济圈产业总体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二) 关于环渤海经济圈中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 第28-31页 |
1. 第二产业增加值现状 | 第28-29页 |
2. 第二产业就业现状 | 第29-30页 |
3. 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状 | 第30-31页 |
4. 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 第31页 |
(三) 环渤海经济圈中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 第31-35页 |
1. 第三产业增加值现状 | 第31-32页 |
2. 第三产业就业现状 | 第32-33页 |
3. 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现状 | 第33-34页 |
4. 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 第34-35页 |
四、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 第35-40页 |
(一) 产业布局缺乏紧密分工协作关系 | 第35-37页 |
1. 产业结构的同化 | 第35-37页 |
2. 产业链不完整,残缺不全 | 第37页 |
(二) 区域内各省市产业创新活动未形成合力 | 第37-38页 |
1. 创新资源整合性较弱,联动性差 | 第37页 |
2. 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研产业化弱 | 第37-38页 |
(三) 产业规模经济效益较低,市场结构仍不合理 | 第38页 |
(四) 国有经济比重过大,区域内要素流动不畅 | 第38-40页 |
五、关于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 第40-46页 |
(一) 优势分析 | 第40-41页 |
1. 雄厚的工业基础 | 第40页 |
2. 潜力巨大的临港产业优势 | 第40-41页 |
3. 优越的科技和教育优势 | 第41页 |
(二) 劣势分析 | 第41-43页 |
1. 产业同构化严重,产业关联度小 | 第41-42页 |
2. 产业自主创新力弱,引领能力不强 | 第42页 |
3. 产业布局分散,经济集聚不明显 | 第42-43页 |
(三) 机会分析 | 第43-44页 |
1. 国际及区域的产业转移 | 第43页 |
2. 国家对滨海新区发展的扶持 | 第43页 |
3. 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 第43-44页 |
(四) 挑战分析 | 第44-45页 |
1. 长三角有望成战略新兴产业引擎 | 第44页 |
2. 珠三角产业布局一体化加速 | 第44页 |
3. 西部大开发对环渤海经济圈产业调整影响渐显 | 第44-45页 |
(五) SWOT 矩阵分析 | 第45-46页 |
六、环渤海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6-49页 |
(一) 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历史机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46页 |
(二) 实施环渤海产业结构统一协调战略 | 第46-47页 |
(三) 构筑京津唐高科技产业带,加快创新成果转化 | 第47页 |
(四) 实施区域开发重点,激活区内经济龙头和培养核心增长极 | 第47-48页 |
(五) 逐步建立统一有效的权威性区域协调机构 | 第48页 |
(六) 实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