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植物抗旱机理 | 第11-12页 |
| ·光合指标变化 | 第11页 |
| ·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 第11-12页 |
|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表达调控及功能 | 第12-15页 |
| ·组织差异性及发育阶段调控 | 第13页 |
| ·干旱诱导表达调控 | 第13页 |
| ·植物水通道蛋白的生理学功能 | 第13-15页 |
| ·水分吸收和运输 | 第13-14页 |
| ·植物生长 | 第14页 |
| ·植物器官脱水成熟和吸水萌发 | 第14页 |
| ·花粉自交不亲和 | 第14页 |
| ·气孔和叶片运动 | 第14-1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干旱条件下不同抗旱性苹果砧木的生理响应 | 第16-2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6页 |
| ·试验处理 | 第16-17页 |
| ·光合指标和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第17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7-1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2页 |
| ·干旱胁迫对两种砧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18-19页 |
| ·干旱胁迫对两种砧木叶片含水量的影响 | 第19页 |
| ·干旱胁迫对两种砧木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19-22页 |
| ·两种砧木叶片和根系 ABA 含量变化 | 第19-20页 |
| ·两种砧木叶片和根系 IAA 含量变化 | 第20-21页 |
| ·两种砧木叶片和根系 GAs 含量变化 | 第21页 |
| ·两种砧木叶片和根系 ZR 含量变化 | 第21-22页 |
| ·讨论 | 第22-25页 |
| 第三章 干旱条件下不同抗旱性苹果砧木水通道蛋白的表达 | 第25-38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5-26页 |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 ·菌株与试剂 | 第25-26页 |
| ·方法 | 第26-30页 |
| ·试验处理 | 第26页 |
| ·叶片总 RNA 提取及检测 | 第26页 |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26-27页 |
| ·引物设计与 PCR 扩增 | 第27-28页 |
| ·PCR 扩增片段纯化 | 第28页 |
| ·PCR 纯化产物与载体连接和转化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28页 |
|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及测序 | 第28-29页 |
| ·序列分析 | 第29页 |
| ·Quantitative Real time RT-PCR 分析 | 第29-30页 |
| ·Quantitative Real time RT-PCR 引物设计 | 第29页 |
| ·Q-Real time RT-PCR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 ·RNA 的提取 | 第30页 |
| ·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0-34页 |
| ·水通道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30-31页 |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4页 |
| ·干旱条件下不同水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MpPIP1;1 的原核表达和亚细胞定位研究 | 第38-45页 |
| ·材料方法 | 第38-40页 |
|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40页 |
| ·目的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8-39页 |
| ·MpPIP1;1 回收产物与 pMD19-T 的连接 | 第39页 |
| ·连接产物转化 E. coli Top10 感受态细胞与阳性重组质粒鉴定筛选 | 第39页 |
| ·MpPIP1;1 重组质粒和 pET-32a 表达载体的双酶切 | 第39页 |
|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的连接 | 第39页 |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E. coli BL21 感受态细胞 | 第39页 |
| ·MpPIP1;1 重组质粒的 PCR 鉴定和双酶切鉴定 | 第39-40页 |
| ·MpPIP1;1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 第40页 |
| ·MpPIP1;1 融合基因的诱导表达 | 第40页 |
| ·过量表达 MpPIP1;1 的 E. coli BL21 不同逆境生长试验 | 第40页 |
| ·MpPIP1;1 的亚细胞定位 | 第40页 |
| ·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0页 |
| ·金粉的制备 | 第40页 |
| ·微弹制备(一次用量) | 第40页 |
| ·洋葱表皮预培养 | 第40页 |
| ·基因枪轰击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5-46页 |
| ·结论 | 第45页 |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 缩略词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